10月13日,美籍华人摄影家万晓燕在摄影展展厅内留影。
金秋10月,在北京这座古老和现代交融的城市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迎来了一场与众不同的摄影展览,由美国旧金山华人女摄影家万晓燕掌镜的200多幅摄影作品,以美国华侨华人的生活为主线,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向大众讲述了美国普通华人的故事。
分化的底层华人不问窗外事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靠近某唐人街的美国社区举行了悼念活动,一个华人在美国国旗上签上了名字以示悼念,引得前来参加活动的美国人,盯着华人的签名细看不已,表示惊奇。唐人街华人给美国社会留下的传统印象是保守,很少参与主流社会的活动。万晓燕按下了快门,记载下美国人惊诧的表情。
这惊诧的表情一度让万晓燕痛心,她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跟美国大众文化隔膜的情景,也逐渐出现在华人社区,华社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和分裂的痕迹。
“美国华人,底层的还是很底层,”万晓燕说,底层华人大多语言不通,尤其是老华人,他们几乎都是不闻窗外事,只过自己的日子,社区活动和投票选举等也不太上心。所以,无所事事的他们常徘徊在街头,哪儿有热闹往哪儿凑,无聊之余,许多老华人都在抽烟打牌中度过晚年。
年轻一点的底层华人会去餐馆找工作,一部分人走出了唐人街,这些年轻人回到唐人街后,开起了奶茶店、咖啡店等新商店,这些店铺逐渐改变唐人街的样子。“但是,也很难改变整体风貌,唐人街基本上都是当地最脏最乱的地区之一,”万晓燕称。
移民美国10到20年的人会有些变化,经历了艰难的生活之后,这些华人对孩子的教养也带有美式痕迹,比如喜欢散养放养孩子。部分华人孩子成年后,跟父母的关系也不像中国国内一样熟络,大家都是各过各的生活,日常生活中,部分老华人还是需自食其力。
另外一类比较激进的是第三第四代华人,基本已经成了外黄里白的“香蕉人”。这群“香蕉人”似乎真正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他们说着流利的英语,有着美式的生活方式,参加社团,关注政治和社区,常常出现在主流媒体发声。“他们很主流,但是未必真正关心下层华人,有时候就算关注也是政治的需要,”王晓燕称。
还有一些有社会头衔的侨界侨领,基本上是华社内部的政治精英,但这些团体喜欢内耗,常常各自为政。比起他们,需要帮助的华人更喜欢求助教会和唐人街里面的一些公益组织。
更典型的是新世纪后的新一代移民,比起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来美的移民,他们经济状况较好。新移民群体最经典一幕是常拉着大大的行李箱去商场购物,他们出手阔绰,几乎营造了华人“海外金主”的形象,让美国商店又爱又恨。
一方面越来越多得能说中文的店员出现在店中以迎合他们,另一方面,主流社会对这种豪奢的生活方式大加嘲讽,包括新一代较为富裕的中国留学生,他们酒驾豪车、住豪宅的行为也常常遭到媒体抨击。
被忽视的唐人街另类生活
万晓燕说自己的每个作品背后都有故事。比如华人的传统节日期间,美国人也会参与其中,他们穿着大红的、锈有福禄寿字样的唐装,戴着中国古代戏文中的配饰,提着大红灯笼,有模有样地舞龙舞狮,脸上洋溢的笑容超越了种族界限……这些作品布满了文化融合的痕迹,记录了东西方文化交错下华人和美国人共处一隅的过程。
摄影过程也是移民生活的历程的记载,除了文化融合也有文化磨合。万晓燕镜头下的唐人街,已有不短历史,自成一个世界,傲然独立中也流露几丝跟主流社会的对立感。唐人街的小巷也是拥挤的,窗口不时地飘出裤衩和内衣,飘荡的裤衩和内衣有些滑稽,这种在美国本土人家后院的晾物,毫无遮掩的暴露在高低不一的唐人街阁楼窗口。除了生活本真,它也暗喻了生活的狭促和拮据,讲究的礼仪和精致的生活被现实击碎,像极了一种海外华人文化伤痕。
人在他乡,冷暖自知,万晓燕仍然强调这是移民生活的一种真实场景,是部分移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于现场观摩作品的人来说,也极为容易把情绪带到作品中去。他们会想,这是一般认知中的美国华人生活吗?
在旅美华侨摄影家的镜头下,美国华人的生活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旅美生活千姿百态,底层华人的生活远远不是国内大众认知的那样光鲜。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万晓燕诠释了一个更广阔和真实的命题:人生不如意等生存困境,于故乡和他乡来说没有本质区别,美国下层华人也是需要关注和关心的群体。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