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典型的美国人
正如在小说里,拉尔夫们最先是用一种嘲讽的语气来表述其对典型美国人行为的鄙视,称他们为“美国佬”,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自己却慢慢地成为自己曾经鄙视的对象,或者,至少是对象的一部分,这可能让他们自己都感到意外。
任璧莲曾对媒体说,这本书是对所谓的“典型美国人”定义的质疑,“我希望能引发读者去思考谁是‘典型的美国人’。把欧洲裔美国人看成典型美国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认为典型美国人的标志就是对身份的困惑。”试想想,全世界除了美国人,有谁会琢磨做华裔美国人、犹太裔美国人、爱尔兰裔美国人等等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关于认同的思想斗争,各个种族的移民及其后代都参与其中。在我看来,拉尔夫、海伦和特雷萨都是典型的美国人,因为他们遭遇了认同危机,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疑惑,总是自问自己是谁、正在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典型的美国人,一点不比其他种族的人逊色。”
至于她自己,她认为是的的确确的美国人。在新书签售会上她说:“像我这样一个人出生在美国,但生就一副中国脸,并不是客居在美国,而是一个真真实实的美国人,就如同一个在农场长大,吃着苹果派长的美国人一样真。”
有一个细节或许能体现她的美国化行事风格。22日讲座后她接受五家媒体群访,四位记者懂英语,只有一位记者不懂英语需要翻译。当时工作人员提议说“少数服从多数吧,不翻译了,免得浪费大家的时间”。任璧莲笑盈盈地说“这是中国方式,美国方式是尊重例外,照顾到每一个人,最好能翻译。”于是那位记者感激不尽。
第二代移民之惑
如果说第一代移民遭遇的是自身传统和美国文化打架,第二代移民的问题就变成和父母价值观冲突了。“美国出生的儿女受到美国文化的同化,常常从美国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父母,当他们是异己。他们看不惯父母的言行举止或与父母产生冲突时,常常归咎于父母是中国移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任璧莲说。
第二代移民从小在美国长大,接受美国的教育,行事风格、言谈举止早已美国化,他们被称为“香蕉人”,因为他们就像香蕉一样,里白外黄,拥有西人的思想,却披着黄种人的外衣。
同时,他们也面临文化身份的困惑。在《莫娜在希望之乡》中,这对夫妇的一双儿女虽然没有了父母这辈早期生存的辛苦,却有更多文化身份的困惑:我们是谁?我们应该信仰什么?孔夫子的仁义礼智信?犹太教命定的上帝之选民?还是基督教天堂地狱之说?我们要对谁忠诚?远在大洋彼岸的炎黄热土?还是生我养我的美国?
他们在美国主流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失落下,游离在两种文化之间。
文化身份是流动的
在姊妹篇《莫娜在希望之乡》中,任璧莲以幽默的方式表现了彻底抛弃传统或者彻底同化给人带来的危害。面对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她更赞同文化的融合,甚至只要能给人提供精神依托,选择哪种文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面对不同文化时产生的精神危机以及为解决这种危机所做的选择。这种文化身份可以是自由流动的,所以她笔下的莫娜虽为华裔,却选择犹太教作为自己的精神皈依。
《典型的美国佬》(美)任璧莲 著,王光林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5年8月1日
任璧莲认为,文化身份是很复杂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东西。在当今的美国社会,这种流动性越来越强。
“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有一部分文化是固定不变的,我其实是蛮个人主义的,这个一直没改变过。”她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