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美国的中餐馆,一般人都会想起美剧里那些油烟蒸腾面积狭小桌凳油腻的小屋子和满口嚷着粤语说话像打架的老板伙计,或是一群技术宅围着桌子吃中餐外卖的场面。
这些都能够反映中餐馆的真实情况吗?目前在美国媒体机构做助理编辑的23岁华人女孩苏珊程在网上发文,讲述她在父母开的中餐馆里度过让人难忘的童年时光,也反映了华人二代移民在面对两国文化差异时的种种复杂心态。
【忙碌而单调的童年】
和不少中国移民家庭的孩子一样,苏珊的童年是在学校、中文学校和餐馆这“三点一线”间度过的:平时上课,每周六去离家一小时路程的中文学校补习,从上午9点半学到12点半。周日还得去父母开的华兴酒家帮忙。
“中文学校的小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读课文。我真是烦透了大周末一早就起床、倒公交、然后在我妈眼皮底下度过漫长难熬的一天。周日是一周里我唯一不用上学也不用去中文学校补习的一天,但上午11点我要和我妈去爸妈开的华兴酒家帮忙,”她回忆道。
苏珊说,父母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搬到宾夕法尼亚州开店招客的中国家庭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他们不得不辞退服务员,让孩子帮忙打下手。
这样的生活,苏珊非常不满。她说,在餐馆特别怕遇见同学老师,尤其是招呼那些从来没打过交道的同学。
“我的好朋友都在外面做那些小孩子应该做的事儿,我却得憋在一个气味难闻的中餐馆帮忙,这实在太不公平了!这只能让我和班上那些白人同学(他们占绝大多数)更疏远。其他同学都在谈论披头士乐队和“脱线家族”(一部情景喜剧)这些经典的流行文化,而我只知道中国的流行民歌,呆在餐馆里和我妈一起看电视。同学互相间窃窃私语、讲一些笑话什么的,我都不懂。作为一个先用汉语思考其次才是英语的小孩,和他们聊天实在是太难了。他们迷美式足球,我呢,迷我家。”
虽然餐馆已经关了十几年,但苏珊还能清晰地回忆那个地方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她曾经在其中不知度过多少童年时光的酒吧间。在她笔下,那是个“狭窄逼仄的小房间里,墙上挂着装饰镜,散发出一股烟熏味儿;L型的吧台面黏糊糊的,上面铺着陈旧的红色餐具垫,我总是把它们摆弄来摆弄去,其实是在假装学习。”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