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个纽约郡,对应的范围就是曼哈顿。只有住在曼哈顿,才配拥有只属于纽约人的那种无上荣耀。住在其他地方的人,他们的地址是不会出现New York的。比如住在皇后区的Elmhurst,地址就是Elmhurst, NY。
以下是我曾经和一个同事的对话:
我:我下班后要去皇后区一趟,你想去吗?
同事:Where is Queens? Is it another country? 皇后区是什么地方?是一个国家吗?
这个同事当然不会不知道皇后区,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表示“我是纽约人,我不care曼哈顿以外的世界”的一种修辞方式。
纽约的电话号码也是按照地方来区分的,所以最开始放出的一批分配给曼哈顿的号码,以212开头,非常抢手,人人都想拥有一个,212也几乎成为了纽约的代名词。可惜现在已经奇货可居,很难弄到了。现在次抢手的,是917开头的号码。
真的有很多人,宁愿忍受高的离谱的租金,也要住在曼哈顿。当然这里面也不全是虚荣的成分,实事求是的说,住在曼哈顿的感觉确实很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的纽约生活,住在别的地方很难体会。
如果你不住在曼哈顿,那就最好避免和人谈到这个话题,不然,对方那种什么也不说但是却扑面而来的略带同情略带鄙视的神情,无论如何都会让你感到自己英雄气短。
实在瞒不下去你也得说,“我现在住在皇后区,不过我正在看房子,下个月就搬到曼哈顿了。”
布鲁克林的情况稍稍有点不一样,因为布鲁克林有一些街区,正在变得越来越酷,所以最近有一句话很流行,叫“Brooklyn is the new Manhattan”,布鲁克林就是下一个曼哈顿,所以住在布鲁克林也逐渐变成一件可以标榜的很酷的事。当然,破产姐妹里的那个地方不在此列。
世界上其他的城市,不管是巴黎还是东京,都不像纽约自恋得这么纯粹、盲目而彻底。这种自恋,只有纽约人才有。
这种自恋光从这个城市的媒体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报纸(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报纸),叫“纽约时报”。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杂志,叫“纽约客”。
纽约还有一本杂志,名字就叫“纽约”杂志,每年它们都会做一次专题,年复一年,专题的名字叫“热爱纽约的理由”,每年都详细地列举几十个纽约吸引人的地方。更可怕的是,做这样专题的杂志还不止这一家,还有好多别的媒体时不时都会做类似的专题。
Instagram上还有一个账号“why i love new york city”(回复),每天接受粉丝投稿,内容正如其名,列举自己爱纽约的原因。
真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自恋得如此丧心病狂了。
更不用说,它曾经无数次被人在歌里和电影里歌颂。维基百科上有一个页面,就列举了所有以纽约为名的歌,我本来想去数到底有多少首,但是很快就放弃了,因为实在太多了,粗粗目测差不多有1000首。每年还有那么多的电影,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纽约,年复一年,成千上万次地在银幕上摧毁它、重建它、拯救它、热爱它。
纽约人对曼哈顿的这种自恋甚至影响了美国其他地方的人。前几年有一部青春电影《冒险乐园》(Adventureland),男主角1987年高中毕业后跑到纽约,电影里非常生动地刻画了他当时对纽约的神往,比之80年代时上海和香港在中国人心目中那种神圣的地位有过之而无不及。
哥伦比亚大学前几年有一门选修课,不知道现在还没有,主要的授课对象是来自美国其他地方、此前没有纽约生活经验的新生,课程的名字叫“New York as a foreign country”。你看,光是这个名字,就满满透着优越感。
当然,任何大城市的人都有优越感。在其他城市,优越感往往一不小心就会异化成歧视。但是在纽约不会。这座城市比地球上的任何其他城市都更加包容,随时随刻接纳着来自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它不会区分你是新纽约人还是旧纽约人,纽约人还是外地人,是美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踏上纽约的土地,就都是纽约人。在这里你可以放心大声地说各种奇怪口音的英语,不管是印度口音、韩国口音还是牙买加口音或阿塞拜疆口音,都不会有人皱一下眉头,或者对你区别对待。
甚至连这种包容本身,都成为了纽约人优越感的重要一部分。
在纽约,每一个人都陶醉在对纽约、确切地说是对曼哈顿的集体无意识的热爱迷梦里走不出来,骗着自己,又互相欺骗。
他们用这种氛围形成的强大气场,吸引着、召唤着世界各地的人,前赴后继地,漂洋过海,来到纽约。
而新来的人,一踏上纽约,就被这种气场俘获,心甘情愿地感染这种病毒,加入这场梦,然后,成为纽约人。就像Norah Jones唱的,New York city, such a beautiful disease,即使离开,也无法痊愈。
而我,当然也是中了毒的那一个。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