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力挽狂澜,年仅36岁时便领导新加坡走向独立。在随后40年的新加坡总理生涯中,他又大刀阔斧,主导新加坡的转型,在其任内推动了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进行教育改革等多项政策,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内发展成为亚洲最富裕繁荣的国家之一,让新加坡的经济取得了西方式的成功。”《李光耀传》的作者凌翔在书中这样评价李光耀的政绩。
然而,在《成长在李光耀时代》中,李光耀的个人形象却是矛盾多元的,“这个人,真的是如西方媒体所批评的独裁专制?又或者他是一个一丝不苟到近乎武断、偏执、神经紧绷的完美主义者?又或者,他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无法真正了解的巨人?”
谈到李光耀的政绩,就不得不提到他曾在新加坡强势推行的双语教育。至今为止,仍旧存在争议。不过,李光耀本人或许并不会在乎我们怎么看待他,因为他曾说过,他不需要受人爱戴,而是要令人畏惧。
“出于政治和经济原因,必须把英语作为我们的工作语言”
2011年,李光耀曾出版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首发式上,他说“双语是新加坡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这个城市国家,英语如今得到了广泛普及。“很少有哪个国家奉行两种语言如此迥然不同和毫不相关的双语政策。”
有观点认为,李光耀推行英语政策,与他自身的教育经历不无关系。李光耀在前英国殖民地长大,从小接受英式教育,主要与自己的父母讲英语,中学便转入当地顶尖英校莱佛士学院,后又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攻读法律。
一个英国议员曾经说过,李光耀是苏伊士运河以东,他见过的最英国的人。之前李光耀本人接受英政府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时,很感慨地说,那是他这辈子得到的最高肯定。他说在他的年代,是以做英国人为荣。
担任总理后,李光耀不得不在这个多民族的城市国家做出一些关于语言政策的决定。新加坡有3/4的人口是华人,其他主要是马来人和印度人。
他在书中写道:“语言政策可能会成为经济成功的关键。它确实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成败。”
正因为如此,按照新加坡的宪法,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都是“官方语言”。英语成为行政和工作语言。这种通用语言把不同民族的民众联系在了一起。
“出于政治和经济原因,必须把英语作为我们的工作语言”,与此同时,掌握母语“会给人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增强自信和自尊”。
他写道,尽管新加坡人口以华人为主,“但我们很清楚,汉语绝对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我们当时是在马来人包围下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为了吸引投资者来这里建厂,我们的国民必须讲一种他们能懂的语言。这种语言只能是英语”。
在学校,这种理念就落实为双语教育政策,要求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必须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把各自的母语作为第二语言。也就是说,华人学生必须学习英语和汉语,马来学生要学习英语和马来语。
争议不断,折射南洋大学的兴衰史
说到对推广双语政策的争议,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大学的名字——南洋大学。
新加坡南洋大学是历史上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当时爱国华侨陈嘉庚在国内创办厦门大学,族侄陈六使创办南洋大学。
1953年,陈六使捐资500万,并以附件会馆主席身份捐献523英亩地作为南洋大学的校园。并聘请林语堂为第一任校长,以此受到侨界的尊敬。
南洋大学的捐资者不仅有陈六使、李光前这样的富商,更有无数的工人、市民、三轮车夫、妓女等各行业的草根阶层,可谓是上至富商巨贾,下至贩夫走卒。当时1770名三轮车夫为南洋大学“义踏”,百乐门舞厅舞女为南洋大学“义舞”,一时传为佳话。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但希望尽微薄之自己的子女都能进入大学深造。但是南洋大学一直得不到殖民地政府的官方承认,直到1956年才确定了大学法定地位。
但在当时,新加坡华人基本分“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前者说中文,谈到中国也很亲切,甚至自称中国人,以陈嘉庚为代表;后者则亲西方,讲英文,以李光耀为代表。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