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

“泰坦尼克”:自大的人性灾难 短暂的春梦(组图)

www.sinoca.com 2012-04-15  广州日报



  自恋:工业革命的人性缺失

  “日不落帝国”傲视一切

  建造该邮轮的英国,当时是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于一身的世界霸权国家。有人说,这艘永不沉没之船,是“日不落帝国”的绝妙象征,而正是当时的英国人骄傲和藐视一切的举动,造成了这次海难。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顺利取得了世界工业霸权,还通过战争赢得了海外殖民地霸权。这两者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让庞大的“日不落帝国”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在这样的氛围中,被许多成就陶醉的英国人,沉迷于世界霸主地位的无限自豪中。好大喜功的心态让这些人甚至有些不切实际地估量自己的能力,“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重挫了当时英国人的锐气,把他们近乎盲目的乐观与自信,硬生生地撕了个大口子”。社会情绪在预期与现实之间,即刻出现极具冲击力的巨大落差。

  移民潮让造船业过度商业化

  有人说,“泰坦尼克”号建造的根源在美国,因为在那个被认为充满了机会的国度,吸引了大量欧洲移民,大西洋两岸的人渴望更舒适更安全更迅速的轮船。精明的商人自然从中看到巨大的商机,而商业上的竞争成为建造“泰坦尼克”号的直接原因。在“泰坦尼克”号失事后不久的1912年5月,英国评论家康拉德在《英国评论》上撰文说,在这种激烈的商业竞争下,正是对轮船商业化的渴望,让“泰坦尼克”号的拥有者、造船者建造了一艘超出其建造能力的邮轮。

  《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一段现代神话》的作者大卫・哈金斯描述道:在那个年代,移民们试图在美洲大陆寻求生存,成千上万的人乘船跨海,正是由于有这么大的需求量,才要建造这么大的船只,船越大可以承载的移民越多。《白星航运公司,一段可圈可点的历史》的作者保罗・劳登布朗也说,这个巨大的运人工具如747飞机,一旦三等舱位满员,二等舱和头等舱则全是利润。

  工业革命“人定胜天”

  “泰坦尼克”号的诞生,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时。以电力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而内燃机的发明,更是在生产工具方面实现了大革新。工程学、电气学、制冷技术、电话、无线电报等科技进步,都为“泰坦尼克”号这艘当时最先进、最大的轮船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还有人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小罗伯特・埃默生・卢卡斯教授的话说: “历史上第一次,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开始持续增长……类似的经济行为在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人们开始无所畏惧,“ 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甚至许多人认为,人类成了世界乃至宇宙的主宰,拥有按照自己意志改造自然的能力,为实现人类的目的,能够重新安排自然秩序。

  按照泰坦尼克历史学会创始人兼会长爱德华・卡姆德的说法,泰坦尼克悲剧发生于刚刚开始的20世纪,那几年对于西方世界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期,一切都那么美好和充满希望。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就是如此,我们开凿了巴拿马运河,这是一项空前的工程,更多的发明和不断提高的医疗。在那个年代,汽车开始流行,飞机上了天,那还有什么我们做不到的呢?

  人类对技术的盲目自信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由于造船者一味迷恋和相信现有造船技术的安全性,忽视各种航海风险的存在,最后酿成了巨大悲剧。

  “泰坦尼克”的人性迷思

  即便在北大西洋的冰冷海底已经躺了整整一个世纪,“泰坦尼克”号从未被世界遗忘。它被人以各种方式纪念不仅仅是因为100年前那场巨大的灾难,更多的是灾难体现出人性的方方面面。

  人类的勇气、傲慢、恶劣、天真等特性得到集中体现。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2小时40分里,表现足以成为人性的各种样本:老夫妇有时间做出拒绝救生艇的决定,一起赴死;“泰坦尼克”号所属船公司的高层布鲁斯・伊斯梅有时间在甲板上积极参加营救后突然做出弃船的决定;餐厅乐队有时间克服恐慌,做出继续演奏的决定。在“泰坦尼克”号上面,演绎了胜利、骄傲和悲剧,勇敢和怯懦聚于一身,全都在这一刻体现出来。

  人们认为,100年前这艘“永不沉没”之船的倾覆,让人们从征服自然的狂妄自负中惊醒,也让人在大自然面前多了几分畏惧。100年后,“征服” 仍作为人类最自豪的字眼,科技进步与开发自然的脚步从未停止,却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发射火箭和卫星不断“征服”外太空,却留下了庞大的太空垃圾危及宇宙飞船;发明汽车和核能,却污染了环境,甚至有毁灭地球的危险;改造湖泊湿地,毁掉森林植被,却导致洪水泛滥,泥石流爆发……面对这些,人类的头脑开始冷却,狂妄与无知逐渐消退,“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取代了“征服自然”,成为新世纪的时髦语言。

  时世变幻而人性永恒,100年前的这场灾难有如一面清晰通透的镜子,折射出生死、利己与利他、人与自然等问题。“泰坦尼克”号有如一颗永不退色的宝石熠熠发光,让一代代人拷问其映照出来的人性之谜。

  自省:沉没巨轮的人性启迪

  改变海上救援法则

  “泰坦尼克”号失事后,英国于1913年12月12日召开第一届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会上制定条约规定:所有的载人船需要有足够的救生船来装载所有的在船上的人,并且进行适当的相关训练。

  当时的英国法律规定,船只所搭配救生船数量基于船的吨位,因此救生船数量都远低于需要的数量。“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永久性地改变了这种救生策略。

  海上生命安全国际大会制定的条约还规定,无线电通讯要保持24小时开通,加上一个2级备用电源,这样就不会漏掉呼救的信号。条约也同意:从船上发射的火箭必须被解释为求救信号。

  影响传媒播报方式

  《纽约时报》关于“泰坦尼克”号灾难的报道帮助其从一份地方报纸转变为一份全球媒体。营救船只到达纽约三个小时之内,《纽约时报》厚达24版的首批报纸就印刷完毕,其中以15版的篇幅报道了1500人在这场惨祸中丧生的详情。《纽约时报》对“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报道,奠定其成为严肃新闻报纸的基础。

  这场灾难的报道,是历史上首次通过电子方式传播重大新闻的尝试,直接影响了大众传媒日后的传播方式。从4月15日最初的灾难到营救船于3日后驶入纽约港,所有的消息都通过无线电报发送。

  塑造人类的部分文化景观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几十年内,没人知道它到底葬身何处。1985年的一次水下探险,成功发现了船体遗骸,将“泰坦尼克”号重新带回人们的视线。十几年后,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的《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泰坦尼克”号的传奇更加深入人心。

  如今,“泰坦尼克”号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或者说,一个巨大的生意卖点,成为商业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凡是涉及“泰坦尼克”号的,无论是电影、图书、歌曲、诗歌、旅游业和收藏业都很热门,成为商业消费文化的一部分。更深一步讲,“泰坦尼克”号塑造了人类的部分文化景观。而有研究者称,在美国最常被写的文章主题有3个:耶稣、南北战争和“泰坦尼克”灾难,而“Titanic”在最高认知度的英语词汇中排名第三,仅次于“GOD”和“Coca- Cola”。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泰坦尼克6个幸存中国人 被送古巴后不知去向(图)
下一篇:奥巴马特勤召妓丑闻细节曝光:喊小姐竟不付钱(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