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原创的东西矛盾体
日本发展到了需要文字阶段,正好旁边有一个文字高度发达的中国,日本人就义无反顾地把“汉字”搬来了。其实汉语和日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能把汉字这件衣服如此巧妙地穿在大和语(古日语)身上,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学”的本领,以至使日文成为世界上几乎惟一兼有表音意两种功能的文字。
日本人“原创”能力欠如,但其“学习”之彻底,与单纯的“拿来主义”、“学以致用”不可同日而语。古时日本人都以能直接写汉文、作汉诗为上品。我的两位日本同事常有汉诗唱和。一见面就切磋韵脚、平仄、用典、雅俗。
日本人具有非常现实的行为模式。汉字是“嵌”在日语里,挖不掉了,但“中华思想”“妨碍进步”就可以脱却;西方“文明”像汉字一样可以改造;战后的“美国一边倒”,也只是躲不开的“麻疹”,顶多落个“麻脸”。但人还是日本人,文化还是日本文化。
请允许我“原创”一个“文化的核”的概念。假设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中核”,中华民族的“核”庞大而松散,大到了几乎说不清边缘的程度;日本民族的“核”微小且紧固,小到了连自己也不知其所在和内容。可能正是意识到“核”的松散,所以中国人对外来文化历来强烈抵御,生怕搅乱了自己的秩序;大概正是因为知道“核”的坚固,所以日本人不惧引进任何文化,反正一切都可以“为我所用”。
茶,来自中国。到了日本,演变成“茶道”。咖啡来自西方,日本人却要按茶道规矩先把杯子转半个圈再喝,才算“正宗”。
在日本,不管是“东”还是“西”,最终都变成了日本的“东西”。
日本各职业非典型性窥视 犀利
左与右:右左分野鹰鸽大战
22年前,刚到东京,就看到几辆漆黑的宣传车,涂着“保皇”“爱国”“国体护持”的字样,打着日本军旗,车上的人用高音喇叭大声喊着。我马上拿出相机。没想到接我的朋友立刻跳过来,压住我的手,神情恐怖,连声说“可怕!可怕!”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所谓典型的日本“右翼”。
“右翼”的半边天
在日本,“右派”、“右倾”与“右翼”不是一个意思。“右翼”主要是指一类团体。他们自称“民族派”。其思想背景可以追溯到日本受到欧美列强威胁的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后,成为反对自由民权运动的带有暴力倾向的团体,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温床。战后受到GHQ的取缔。但因冷战而又被利用为压制进步势力的工具。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就被右翼成员当众刺杀。就连具有反战倾向的三笠宫亲王(昭和天皇的弟弟),也曾是他们恐怖行动的目标。
由于“左翼”人士以学者为主,近年来,知识型“右翼”也在形成。日本著名文学家三岛由纪夫,政治思想极端右倾,批判日本新宪法,组织右翼团体等等。他于1970年鼓动自卫队政变失败而剖腹自杀。
目前有几位“学者”可以称得上是“右翼”,但影响力远不及三岛。主张“反对'自虐史观'”、“肯定'大东亚战争'”、“否定远东军事法庭”、“反美”、“改宪”、“参拜靖国神社”、“中国威胁论”等等。“新历史教科书”的背后,就有他们的影子。
在媒体方面,右翼的攻击对象是有进步取向的《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我3月份在《朝日新闻》上载文,批评日本媒体借饺子中毒事件,煽动反华厌华情绪,就有人匿名寄明信片到学校给我,开宗明义就是:“北京五轮(奥运)粉碎”。这不过是“右翼”的小爪子。也有在网上开骂的,就是所谓新兴的“网络右翼”了。另外,还有煽动仇华、厌华的“产经”等报刊,被日本的“左翼”揶揄为“营业右翼”。
“鹰鸽”大战是常态
国内一些媒体往往不加说明地突出转载《产经新闻》的文章,使人感到日本舆论好像都是反华的。其实,《产经新闻》之类,“右翼”色彩太浓,日本人往往一笑置之。以此代表日本人的对华观,有失偏颇。
在政界,一般不称“左右”,而用“鹰派”、“鸽派”,或“保守”、“革新”来区别。而且,自民党内鸽派不少;民主党内鹰派势力也很强。在国会的争论,除了海外出兵、改宪之类,大多是利益集团的冲突。
近年来日本国会内的武斗很罕见了。有时在野党会在表决时群起抢麦克,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发言者受到嘲骂而极少回口,是日本议会的一大风景。新人还要学如何嘲骂。动手是不行的。曾有个摔跤出身的议员就因为用水泼嘲骂他的议员,受到25天禁止进入国会的处分。
国会内的卫士很厉害,既不能动武又要维护秩序。3月30号,自民党要在众院强行通过汽油附加税法案,但众院议长河野被民主党议员堵在议长室。还是卫士将他团团围住,送入会场的。
其实,鹰派、鸽派也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清的。比如,一般认为应该由鹰派掌握的防卫省(厅),而有好几任防卫大臣(长官)都是鸽派。现任大臣石破茂看上去“鹰”得很,对中国的态度也很强硬,但他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认为“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推行侵略的借口;反对日本“持核”。
揭秘日本经典的锻剑古法 看日本刀如何出炉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