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芝加哥,代号为“芝加哥套装”的扫黑行动的幕后情节涉及家庭纷争和卧底警探,精彩程度不亚于美国热播电视剧《黑道家族》。
《教父》中的传奇,《纽约黑帮》中的残酷,《人民公敌》中的周旋,虽然都是好莱坞镜头下的艺术创作,但美国黑帮现象的历史
长久、变幻莫测和血腥本质并非虚构,而警与匪、黑与白之间较量也延续至今,随着社会变迁呈现各种形态。美国黑帮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甚至更早,但直至20世纪初,随着大移民开始,这一问题才逐渐引起关注。
黑雾笼罩
2009年11月19日,美国司法部打黑战再次告捷。著名黑帮之一的“拉丁国王”19名成员被送上法庭。起诉书中历数被告的罪名累累:自制炸弹、刺杀其他黑帮成员、集体抢劫、合谋凶杀……如果罪名成立,他们将面临死刑,也会对这个主要聚集在纽约和芝加哥、拥有成员数千人的庞大黑帮网络予以一记重击。
4年前的芝加哥,警方一次代号为 “芝加哥套装”的扫黑行动已给这座深受黑帮犯罪所累的城市带来不小的撼动。14名黑帮成员终于接受法律审判,其中包括3名臭名昭著却逍遥法外多年的“老大”人物,涉嫌与18宗一直未决的谋杀案有关,其中有些发生在30多年前。这次行动被评价为美国几十年来最严厉的一次扫黑斗争,而其幕后情节涉及家庭纷争和卧底警探,精彩程度不亚于美国热播电视剧《黑道家族》。
然而,胜利的前方并非一条通天大道,从美国黑帮力量全貌来看,打黑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据联邦调查局今年出台的《全国黑帮威胁评估报告》,截至2008年9月,共有超过2万个黑帮组织、约100万人活动在美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其中拉丁裔占多数,其次是非洲裔。
美国执法部门将黑帮组织分为3类,首当其冲便是街头帮派,分布在全美大部分地方,对社会秩序和百姓安全构成最大威胁,如“18街帮”和“亚洲男孩”。其中,11个街头帮派属于全国性组织,其成员网络已经走出国界,以从事跨国犯罪活动,还有5个地区性组织,其他是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地方性帮派。
第二类是在警方眼皮下活动的监狱黑帮,特别是在一些国家级监狱内,囚犯与狱外黑帮沆瀣一气,在伏法的同时继续违法,但这种组织往往活动机密、计划精密,寄生在执法系统中,难以被察觉,“墨西哥黑手党”就是这类组织的典型。
最后一种是俗称的“机车党”,组织性极强,拥有高度集中的领导机制,设定一系列活动章程,在多种犯罪领域都非常活跃。据估计,这类组织在美国的数量在280至520之间,成员不少于2万人。比如,“地狱天使”就属这类。
美国《全国黑帮威胁评估报告》说,近 20年来,美国出现了帮派成员从城市地区向城郊和农村地区迁移的现象,以增加他们的势力据点,扩大毒品销售范围,牟取更多非法收入,与此同时还可以征召更多成员,躲避执法人员监控。这给原本相对安全平静、警力缺乏疏松的郊区带来更大威胁。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帮派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贩卖毒品收入,通常通过对发廊、服装店和音像商店内商业机构和房地产的投资来洗钱,因此也往往难与经济犯罪脱了干系。调查还发现,帮派成员之间通常使用手机和互联网相互联络。为了便于从事犯罪活动而不落法网,帮派成员会同时拥有几部、甚至几十部手机。如今风靡美国的在线聊天和社交网站也成为帮派勾结犯罪的重要通讯手段,甚至还将其用来公布征收成员的广告。
亮剑出鞘
黑暗之中,自有亮剑出鞘。2005年,联邦调查局出台一部《全国打黑战略》,系统提出消除黑帮在地方、地区、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构成的威胁。从如何锁定打击目标到如何调动和协调地方、州和联邦政府力量,再到如何运用统一的情报收集和案件调查手段,都一一作出规定。
实施这一战略的主力军就是联邦调查局下属的一支训练有素的打黑队伍――“街头安全暴力黑帮行动组”。同时,联邦调查局还成立了全国打黑情报中心,作为信息集散地和分享源,由专业人士在这里展开分析,然后向全国各地的执法部门发放,便于他们找到黑帮之间的联系,锁定目标人物,确定帮派整体结构和犯罪模式,并研究其移动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与联邦调查局同是司法部下属的烟酒火器和炸药管制局也是美国打黑的重要力量,因为这一部门在调查非法武器走私、职业罪犯和与武器有关的暴力犯罪方面经验丰富,一直活跃在打黑最前线。此外,该部门还设有社区培训项目,教导鼓励年轻人抵制黑社会力量。
除了执法部门的措施,亚利桑那州大学刑事司法和犯罪学教授斯科特・戴克从学术角度提出应对帮派犯罪的策略。他认为,帮派首先具有地方性,因此必须对地方问题有一个真实、准确和全面的了解,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一个SARA模式来完成,即筛选(scanning)、分析 (analysis)、应对(response)和评估(assessment)。依据当地情况回答,什么是帮派、帮派分子和帮派犯罪,归纳帮派犯罪种类、活动范围和追踪方式,圈定情报来源。然后,建立一个检索库,记录应对某种特定帮派犯罪的方法及其优劣势。
在应对帮派犯罪过程中,戴克指出,预防、干涉和抑制必须放在一个统一的模式中,三者之间形成一种最有可能成功的平衡关系。其中预防环节针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依靠社区、学校、非政府组织和执法部门的力量,防止他们加入和协助帮派活动,例如美国的“抵制帮派教育和培训”项目,由警官亲临学校,向青少年讲授如何防范和抵制帮派。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一个名为“同意探查”的项目收效甚佳,警方在家长或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进入涉嫌加入帮派活动的未成年房间中搜查,缴获所能找到的武器或违禁品。
“干涉”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打黑手段之一。由非司法系统内的社会工作者主动走上街头,与帮派活动频繁的社区内的青少年和其他民众接触,向这些被边缘化的人提供帮助。如在很多城市,社会工作者将干涉对象带入医院急诊室,让他们见识参与暴力犯罪活动的人受伤甚至致命的后果,以起到警示作用。
尽管“抑制”是最常见的打黑措施,但执法人员也承认往往不如“预防”和“干涉”有效。首先,美国很多州拥有一支专业司法队伍,扩大对帮派犯罪分子案件的起诉力度。此外,警方和检方通力合作,通过对枪支、毒品犯罪的监控抑制帮派犯罪。更普遍的做法是,增加对枪支使用和其他暴力活动热点地区的警力部署和日常巡逻,归纳出暴力惯犯名单,列出重点监控对象。
“情”有独“重”
归根结底,打黑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部门获取情报的能力。
1932年,美国黑道势力盛行,阿方斯・卡彭在芝加哥站稳脚跟,打造起他的“犯罪王国”,形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有组织犯罪网络,在芝加哥商界掀起一场“保护费”大战。在当时另一犯罪
之都――纽约,另一股黑道势力在鲁西阿诺的带领下也开始蠢蠢欲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芝加哥的一名打黑特工萨科特撰写了一篇名为“芝加哥有组织犯罪现状”的短文,供其同事阅览。其中,他提到对付这些帮派犯罪的最有价值武器便是“准确信息”,关于帮派主要人物及其之间关系、他们的犯罪技巧和能力。他还提到,芝加哥执法人员如何通过线人以及大量图片和背景资料开始构建相关资料库。尽管他通篇没有用到“情报”这个词汇,但已被视为这一概念的“呱呱坠地”。
情报――这一对付黑帮的“尚方宝剑”,已在美国打黑历史上得到多次证明。电影《人民公敌》的人物原型――上个世纪30年代让人闻风丧胆的银行大盗约翰・迪林格最终在影院门前被一枪毙命,全凭警方挖出与迪林格团伙勾结的各级地下帮派成员,勾勒出他活动的范围和模式,才得以准确追踪他的动向,锁定他的位置。
1946年,联邦调查局建立了“整体调查情报项目”,也是美国第一个全国犯罪情报计划,对犯罪现象展开全景式调查,收集主要犯罪分子的具体信息。在接下来几十年内,这份资料日渐丰富。在1957年,纽约州一名警官发现当地黑帮头目召开的一次秘密会议。根据这个资料库,警方立即掌握了 60名与会者中53人的详细信息,发现他们各自代表帮派之间勾结的内幕,及时相应调整应对战略。
随着警方搜集情报的力度加大,风险也上升,而成果也更加显著。1981年7月26日,纽约黑帮头目多美尼克・纳波利塔诺做梦也想不到,他和帮派成员曾经当作搭档和朋友的珠宝盗窃犯唐尼・波拉斯克居然是一名联邦调查局探员,真名为乔・皮斯通。
在1976年,皮斯通在纽约市“小意大利”社区与这群帮派成员结识,在逐渐交往中取得对方信任,甚至与其同流合污,但实际上一直暗暗收集他们的犯罪证据。这自然不是件简单任务。皮斯通必须模仿帮派成员的一言一行和思维方式,甚至花了整整两个星期学习珠宝知识,还要了解帮派规矩,把谎话说成真,抛弃正常生活,融入邪恶和险恶的黑帮世界。这一切,正像《无间道》中的情节一样。
当联邦调查局纽约分支决定实施这次前所未有的长期卧底任务后,他们没有料到,成果如此丰厚。在接下来几十年间,一批又一批智勇双全的警探深入虎穴,发觉大量打黑行动所需的情报和线索,在与黑道势力斗争过程中屡屡占据上风,当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而这场较量未完待续……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