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怎么缓解压力?
针对本次飞行任务时间长的特点,加大心理支持力度。在专业心理医生的支持、亲情交流和航天员团队支持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技术支持手段。比如:研制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舒缓系统,升级了天地信息交流系统,方便航天员与地面双向沟通、可以传递邮件,可以与亲朋好友进行音频、视频交流,以此来缓解航天员的压力,保证航天员的心理健康。
“天上的实验”有哪些?
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后,将开展多项在轨试验,凸显了人在载人航天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比如,飞行中航天员将在轨接受医学超声检查,地面可以实时检测航天员心肺功能,这在中国航天飞行中是第一次;他们在轨将参与多项科学试验,比如更换空间材料制备样品,进行太空植物栽培试验等;还有就是在轨进行典型的维修操作,验证人机协同的操作技术。
科普活动同样精彩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飞行期间,开展的科普活动也很精彩。比如随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的,有香港中学生太空科技设计大赛的3个获奖项目,航天员将在轨完成这些实验,这些实验将帮助中小学生掌握和了解在微重力环境下事物的状态变化。此外,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开展多项展示性的活动,比如“太空日记”、“家书载梦”、“挑战不可能”等,这些活动都会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载人航天将转入空间站常态化 游客或可进太空
据新华社电昨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张育林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带动作用。神舟十一号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将完成探索试验阶段,并在将来转入空间站阶段的常态化运行。
“在世界上,不管哪个民族、哪个国家,不管经济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对浩瀚宇宙的关注、对太空的探索,都同样充满热情。而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更是孕育了千年。”张育林注意到,最近几年,反映人类太空探险的电影《地心引力》《火星救援》,获得广泛的欢迎和热捧。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类对于太空与未来的好奇。
张育林介绍,从航天发射场和航天器制造,到测控通信等各大系统,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带动下,航天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航天人才队伍得以保留、发展、壮大。航天对国家总体科技水平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被美、俄等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同样也牵引了原材料、元器件、现代工艺、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快速进步,成为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观体现。
除世界普遍规律外,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资源有限、科技水平相对不高的条件下,独创了大型系统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如今,这种模式已经在国家重大工程、重大专项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件”。
“载人航天工程对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对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充分证明了中央决策的科学和正确。”张育林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差距。”
以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任务为标志,中国人才刚刚走出地球,还只是在近地轨道400公里以内空间活动。“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远、更大,肯定要远远超过400公里。”张育林说。
“神舟十一号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张育林说,它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探索试验的任务即将完成。随着下一步空间站的建成,我国载人航天将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
“到时候,飞船发射不像现在隔几年发一次,而是一年发几次,以保证航天员定期往返。”张育林说,在空间站建成阶段,不仅有现在以航天器驾驶操作为主要任务的航天员,还要有在轨工程师甚至游客进入太空,以满足社会公众探索太空的渴望。
张育林展望,虽然中国空间站只有60多吨,规模不算大,建设得也比和平号空间站、国际空间站要晚,但在推动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制造等方面将有一系列新的突破,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