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12月9日报道,2015年《自然》杰出导师奖今天对外揭晓,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在内的5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这一奖项。该奖由全球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总编Sir Philip Campbell博士创立,为强调导师启发学生(年轻科学家)的重要性而设,每年专注于一个特定国家或者地区自2005年以来,已表彰了28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导师。
今年,《自然》杰出导师奖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各设立一个事业中期奖与一个终身成就奖。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邓兴旺共同获得中国北方终身成就奖,各获得奖金2.5万元人民币。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陈洪渊获得中国南方终身成就奖,获奖金5万元人民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获中国北方事业中期奖,获奖金5万元人民币。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科研与研究生副校长舒红兵,获得中国南方事业中期奖,获得奖金5万元人民币。
获奖中国科学家简介:
曹雪涛,少将军衔,教授,免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兼任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26岁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因硕士论文优秀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27岁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28岁破格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 32岁被晋升为博士生导师,33岁担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41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
资料图:曹雪涛
从1995年开始,曹雪涛把树突状细胞作为主攻方向,使其成为一项包括免疫学、肿瘤学、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免疫治疗等学科共同交叉的立体性课题研究。 从1998年4月发现第一条基因,他率领免疫学教研室已做了50000多个基因片断测序,其中有3000多个片断为人类首次发现,已获得人类全长新基因 124条。在国内以通讯作者在Nat Immunol、Blood、J Immunol、Cancer Res、JBC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101篇,主编专著3部,是国家973免疫学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负责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第一申请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6项,合作申请27项, 已经获得授权13项。牵头研制的4种生物高技术产品已试用于临床。目前,曹雪涛带领课题组,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重大研究基础规划、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重大重点课题17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军队和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高水平成果7项。
邓兴旺,植物生理学家,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1982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1989年提前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1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课题,研究拟南芥光形态建成的分子遗传学分析以及燕麦光敏色素A(phy A)基因的核蛋白与启动子相互作用的活体DNase指纹分析;1992年任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学系副教授;1995年任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系副 教授;1999年任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系终身副教授;2000年至今任北京大学-耶鲁大学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及北京大 学长江特聘教授;2001年至今任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系终身正教授;2003年受邀担任北京生物科学研究所联合所长。
资料图:邓兴旺
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特别是植物的光形态建成方面的研究,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发育生物学的角度对调控植物光形态建成的有关基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领导的科研小组所取得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作为通讯作者在1992年至1998 年有48篇论文发表在《细胞》、《植物细胞》、《欧洲分子生物学会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志》等世界一流刊物上。1995年获得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奖,2003年,他获得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Kuhmo奖。他提出建立“植物功能基因组中心”及开设“发育的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基础”本科课程的建议将给北大的教学和科研带来突破。
陈洪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 教授,博士生导师,1937年出生于浙江三门,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81-1984年为德国Mainz大学访问学者,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涉及生命和材料科学的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提出了超微电极及其阵列的几种理论模型,解决了一系 列耦联化学反应多级电极过程复杂体系稳态电流的求解问题;阐明了超微电极扩散层重叠对阵列总电流的影响及计算公式, 有关成果已被写入由国际纯粹与应用联合会化学(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正式通过的IUPAC正式技术报告中;提出了各种电极表面功能化和形成各种类 型催化膜的新方法,发现促进蛋白质电子传递的新材料、构建了一系列三维有序仿生催化界面,据此建立了几十种有关核酸、蛋白质(酶)、辅酶和生物活性小分子 等的高灵敏、高选择的检测方法,及相关的稳定、长寿的生物传感器件,在生物物质检测和医疗诊断上有广阔的用途;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微流控芯片和毛细管电泳电 化学检测新方法,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拓宽了电化学方法在芯片实验室中的应用范围。所建立的各种分析方法和传感器件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和推介。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