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四分之一的北京中小学生都要竞争科技创新奖?
根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最新数字,北京共有近117万中小学生(不包含职业中学)在校生,而近几年来,每年参加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人数,都有30万左右,即有四分之一的北京中小学在校生参加了这项比赛,这是为何? 一场多赢的比赛
答案:为了升学
必须要强调的是,有部分学生和家长的确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才参加的科技创新比赛,但他们的出发点并不能代表全部参赛者,甚至恐怕代表不了大部分参赛者。
在2011年的北京“小升初”过程中,“科技特长生”是所有特长生中人数最多的,尤其在教育部门减招艺术体育特长生的政策节点上,科技特长生更为吃香。
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份文档中,北京各城区都有认定科技特长生的标准(认可市级科创比赛成绩),而某些著名中学的特长生名额更是年年爆满。
比“小生初”更直接的,是中考。如果能够拿到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的好名次,即可享受中考加5分的待遇。
在2010年之前,如果拿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将有机会获得“高考保送生”的资格,即便是在这项政策取消之后,也可以享受到20分的高考加分待遇。
一场“多赢”的比赛
学校获利:上文提到的欧阳斯捷,在其获奖后,学校已经将其当成一个金字招牌,成为招生、招教时常挂在嘴边的砝码。
导师获利:不仅有部分家长会高价聘请老师为孩子“带路把关”,当学生获奖后,老师的履历也会增光添彩。
学生(家长)获利:除了升学上的优势外,部分科技创新项目是可以带来物质奖励的。
出于功利目的的科技创新 难谈实效
2010年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曾经这样说――“在国内名次很高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手,到了美国参加ISEF大赛,个别能上一流,一般水平都在二三流。”
ISEF,即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是全球青少年科学赛事的“世界杯”和“奥林匹克”。自2000年中国正式参加这项比赛以来,获奖虽不少,但大奖却难寻,除了一个顶级奖项外再无斩获。而中国的参赛选手,基本都是参加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选手。
难道,学术打假,也要从娃娃抓起么?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