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数码科技

杨振宁:不轻言丢弃 60年来,曾经多次想过回国(图)

www.sinoca.com 2011-09-18  


1951年杨振宁夫妇与长子杨光诺,摄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宿舍门前。

  1982年,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在文中提到,杨振宁因为创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应该再次获得诺贝尔奖;1999年,著名物理学家戴森推崇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一代大师;他在物理学界被认为是一名“保守的革命者”,却又在82岁时以超人的勇气坚定追求爱情……杨振宁先生的最新传记《杨振宁传》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是对于他一生学术成就和感情生活的全面梳理。日前,89岁的杨振宁出席该书在北京的新书发布会,精神矍铄、侃侃而谈。正如他自己所说,朋友都觉得他越活越年轻了。

  很多物理系学生都不知道杨振宁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杨振宁传》作者杨建邺认为,作为当世最富盛名的物理学家,长久以来,公众对杨振宁的关注主要在于他的社会活动和情感生活,而对其科学贡献不甚了解,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缺憾和损失。杨建邺是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学和物理学史的研究,著有大量科普著作。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致力于诺贝尔奖方面的研究,曾主编《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词典》。杨建邺认为,诺贝尔奖浓缩了整个20世纪的科学史,获奖者的成功故事十分精彩,他们的治学方法、思维方式,对于今天的读者很有借鉴意义,对搞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我之所以想写这本书,是因为1957年我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那个时候我得知杨先生和李先生得了诺贝尔奖,我们那一群物理系的学生非常兴奋,非常震撼,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物理学上做出一点成绩,报效祖国。50年过去了,我在物理学方面没有任何成就。但是曾经使我激动的、杨先生获奖的事件,我还是没有忘记,我觉得为杨先生写一本传记是我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我就开始搜集杨先生很多的文章和讲话,很希望能够把这些曾经感动过我的事情写出来。”于是在 2003年,他出版了一本杨振宁的传记,但是写得比较科普、比较简单,“对于杨先生的科学贡献方面没有写得太多”。后来他觉得不满意,“因为我发现不仅仅是很多人不知道杨先生的贡献,连我们物理系的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杨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我觉得这个事情太遗憾了,所以我就决心把这本书扩充一下,写一本比较全面的介绍杨先生的书。”

  在这部《杨振宁传》中,他把杨振宁一生的活动放在整个20世纪科学大环境里考察、审视,对杨振宁各项科学成就的前因后果,对相关人物、现象和理论进展都进行了自成小史、通俗易懂的精彩讲述,其中包含大量生动、相互关联的细节,为所涉及的主题构筑宽广有深度的背景,在其中像费米、特勒、奥本海默、泡利、海森伯、狄拉克、吴健雄这些20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们都有了清晰面貌。因此,在了解杨振宁的同时,读者也将读到一部精彩的普及版20世纪物理科学史。

  杨建邺表示,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和数学两个领域都有重大贡献,“我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和分析,而且引用了许多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学者的评价,作为有力的证明。我写这本书的最大愿望就是希望中国年轻人知道:一位华人物理学家作出了堪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相比较的贡献,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杨建邺在书中提到,杨振宁先生今年89岁的高寿,但是他的生活热忱、积极、活跃,丝毫不减于年轻人。退休以后,他从来没有停止科学研究,尤其是近十几年因为“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取得突破,证实了杨振宁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预言(LHY文章)和一个理论(Y-Y热力学),这大大激发了他新的热情,继续在这一前沿上做了许多研究。这种精神和能力,世界上很少有科学家能够与之比较。

  他不轻言丢弃,是一位“保守的革命者”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杨振宁的言论、行为存有各种议论,而作者杨建邺则认为解读这一切的钥匙是杨振宁的物理学研究风格。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他通过采访、近距离接触以及大量阅读有关资料,深切了解杨振宁的品格、风格和人格。在物理学研究上,诚如他的好友和同事弗里曼・戴森所言,杨振宁是一位“保守的革命者”。杨振宁也非常认同这一评语。因为,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对待社会、文化上,他都是这样。

  杨建邺说:“国内有一些人似乎并不了解这一点,因此我比较注意在这方面突出杨先生这一特点。”科学研究上,杨振宁不是一个一往直前的破坏者,他珍惜传统物理学思想的精华,不轻言丢弃、挑战,即使在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按:即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杨振宁一再强调他一开始并没有认为一定不守恒,也没有看好“抛弃守恒”的想法,而是设法证明所有弱相互作用中的实验都没有证实或者证伪宇称守恒,这才决定用实验检验。杨建邺说:“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了解杨先生许多有关科学或者无关科学讲话的真意,而不至于随意褒贬杨先生的讲话。”

  本书2003年首次出版时,即受到杨振宁关注,认为这是关于他的最好的两本传记之一。为写作此次出版的“增订版”(增加10万字内容),本书作者从2004到2010年三次采访杨先生,对杨先生1999年退休以后的研究、生活,尤其是与翁帆的结合,有比较多的了解,因此弥补了此前出版的所有杨振宁传记只写到其退休为止的缺憾。

  杨振宁认为,出版这本《杨振宁传》有特别的意义。“现在整个世界对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关注,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国内对于科普的工作,对于介绍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科学给广大的民众,这种工作做得非常不够。讲一句不客气的话,多半的科普文章看了以后是让人误入歧途的。作者没有扎实的态度,有投机取巧的现象。杨建邺先生这本书花了很大的力量,你们如果去看的话,他有一百多个参考项目,很多都是相当长的书,很显然作者把这些书都很仔细地看过,单是这件事情就要花很长的时间。另外一个特点,杨建邺自己是念物理的,所以这个书里面对于我所做的物理的工作,他用普通的语言作了很详细的介绍,这个当然也是别人做不到的。”

  著名科学科技史家陈方正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表示:“对中国科学史家、作家而言,为杨振宁这么一位不世出的科学大师作传,既是义不容辞,也是天赐良机,但更是绝大的挑战与考验。迄今为止,接受这挑战者,已经不下六七位之多。他们之中,杨建邺教授当是最努力勤奋的一位。”

  六问杨振宁

  60年来,我曾经多次想过回国

  1 问

  南方日报:杨振宁先生今年是89岁高龄,接下来您觉得最重要的人生规划是什么?

  杨振宁:从我个人来讲,我目前有两个计划。我在30年以前出过一本英文的选集,基本上把我以前所做的工作的1/3选出来,多数都是物理的研究工作,每一篇写一个后记。现在又有30年了,这30年之间我的兴趣有了一些改变,我做了一些科学史的研究,也做了一些前沿的物理学的研究。最近我的第一个计划就是要再出一本30年前英文书的续集,还是英文的,也包括了一些后记。

  第二个计划我最近才完全意识到,有89年的岁数,在物理学里面认识到过去的发展和过去的人物,我都很幸运。量子力学发展的时候那几位大师,我比他们都年轻大概20岁,我都很认识他们,这里面有无数的故事,我想可以对于这些故事,不管是做人方面的,还是他们的学术态度方面,我想我可以写一些文章,这是另外一个计划。第二个计划当然是比较不具体的,这可能是我可以做的一点有用的工作。

  清华高等研究院现在的发展相当有希望,所以我希望它能够给中国的物理学,尤其是物理学的研究或者是跟物理学有关系的研究做一些促进的工作,我当然是会很高兴的。日常的工作是由院长主持,不过对于总体发展的方向我还是继续关注,而且继续在里面发挥一些我所能作出的贡献。

  2 问

  南方日报:在以往获得世界级奖项的科学家里面,大多数还是有海外求学的经历,或者他们的工作绝大部分是在海外完成的。时至如今,假设说是一个物理学的研究生或者本科生,他希望成为一个物理学方面的大师,或者说获得世界级的奖项,您建议他的求学选择应该是什么样的?

  杨振宁:我想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想要拿奖或者作出世界性的贡献的话,他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每一行的前沿都有一些问题,一个年轻人如果进入那个领域里面,如果懂得那个问题,而且他天生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坚定的话,他就可能想出来新的办法。他想出这个新的办法的初衷,不会是想要得到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

  假如一个年轻人念物理或者数学,这个人如果已经得到了博士学位,他可以留在国内做研究工作,也可以到国外做一些研究工作。他来问我,说杨教授,你觉得我应该做哪件事情?我想假如国内的跟国外的条件都很好的话,我觉得他应该出去。因为现在国内信息、工作的条件还不如国外,所以从他能够在前沿上做出重要的突破的方面来讲,这是一个可观的情形。

  从远距离来讲,改革开放以后,开始送了很多留学生出去,这些留学生他们出去的时候多半是30几岁、40几岁。这些出去的人回国了以后,到了最近这10年发挥了作用,你今天看到重要大学的校长,我不知道有百分之多少,很多都是那一阵子跑到外国去进修了再回来的。可是他们因为出去的时候已经是三四十岁了,不是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了,所以他学习前沿科学的发展不可能跟一个20岁的人一样。所以这些人回来并没有做出来最重要的前沿工作,这是很自然的。可是他们发挥了作用,因为他们可以对于学校的行政,对于吸取新的人作一些正确的贡献。可是最近10年不一样了,最近10年很多出去的是20几岁,从清华就出去了很多。比如凝聚态物理,现在在美国30岁左右,凝聚态物理理论方面做得最好的人,大家都知道很多都是中国人,很多都是清华出去的。尤其是现在美国的经济情形很差,所以以后5年或者10年以后这些人要回来的,这是整个大的趋势。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袁隆平研制超级稻试验田有望突破亩产900公斤(图)
下一篇:印尼野生猩猩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濒临灭绝(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