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有特权 多拿10块金牌
1996年,也就是四届奥运会之前,英国人交出的成绩单是:金牌1块,排名第36。 2008年,已经拿到伦敦奥运会主办权的英国位列第四,但金牌数比“冠军”足足少了32块。
本届“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让英国以少于冠军仅15块的29块金牌数坐稳榜单老三。“东道主效应包括运动场地设施更能满足需求、饮食和安置更符合习惯、裁判员判断受现场气氛引导等。”一位职业体育投资人对记者分析。
在开赛之前,高盛报告就认为,东道主优势会使其奖牌数比前一届多出54%。哈拉姆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施布利更是扬言,东道主优势相当于金牌总数的3.2%。
记者注意到,除了软性因素,东道主在举办奥运会时,还可享受不少“特权”,包括可自动获得集体球类项目以及大部分单项的参赛资格,并适当增设自己所擅长的体育强项。比如1964年,日本借东京奥运会将柔道列为比赛项目;1988年,韩国则在汉城奥运会上促成跆拳道进入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则特意将成绩较好的铁人三项列为首金项目。今年的伦敦奥运会上,也增设了女子拳击项目。拥有女子拳击“三剑客”的英国代表团显然别有深意。在英国队夺金大项自行车赛中,北京奥运会英国代表团的所有夺金项目也悉数保留。
果不其然,东道主英国队以3金1银1铜的成绩成为拳击馆里的最大赢家。在自行车项目全部18枚金牌中,英国队更是独揽八枚之多。
赞助商赚得盆满钵满
伦敦预期中的消费热潮并未如期而至是不争事实,但赞助商却史无前例地大显身手。就连评级机构穆迪也表示,今年奥运会真正的“金牌赢家”是企业赞助商。
这是因为今年伦敦奥组委对奥运品牌的保护堪称史上最严。会议期间派出近300名工作人员敲打英国企业和店铺。“高压”之下,温布尔登小镇一位肉店师傅只得把香肠拼成正方形,并把“2012”改为“2013”;伦敦大学校方也被告知,不得悬挂写有“支持伦敦奥运会”的条幅;伦敦奥运会40多个场馆内的800多家零售商,甚至全部不准出售薯条,因为出售薯条是赞助商麦当劳的权力。
道琼斯旗下调研工具Factiva统计出了此次伦敦奥运会赞助商的各项数据,麦当劳的媒体曝光率位居榜首。爆冷击败英国本土啤酒品牌的荷兰喜力啤酒也没白白掏出“雪花银”,在伦敦奥组委的撑腰下,一口气在伦敦建立了100多间“喜力屋”,单从阿姆斯特丹出发运往伦敦的啤酒货物就有50个集装箱,这是因为组委会警告,各大酒吧如在门口小黑板上预告奥运赛事转播时书写其它啤酒品牌,将被视作侵权。
当然,伦敦奥组委的这些举动可算得上等价交换。尽管英国经济增速预期已被调至0,但奥组委却从11家“合作伙伴”、42家“赞助商”与“供应商”手里收取了大约19亿美元。
后续经济恐遇低谷效应
不过,更多经济学家还是忧心没从奥运会中“捞”到多少收益的财政还可能受制于“后奥运时代”的负面效应,陷入更深的经济低谷。
而如果与中国国家审计署2009年公布的北京奥运的建设费用194.9亿元人民币的数字相比,伦敦奥运会93亿英镑的投入堪称“史上最贵”。先不考虑这笔钱能多大程度收回,从规律上看,即使短暂被奥运烘热消费的主办城市,也多不能“全身而退”。
“奥运会的主办国一般有7年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奥运会的品牌效应,会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产生巨大经济效果的聚合效应。 ”北京大学体育部教授张锐就认为。 “然后是奥运会举办的当年,以及奥运会结束后的2-4年这两个阶段。 ”张锐考察1988年以后各国奥运会举办的经济情况注意到,基本上奥运举办国在筹备奥运会的阶段都存在一段明显的经济上升趋势,奥运会结束后产生下降态势,由此形成奥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据专注商业生态系统研究的陆小姐对记者分析,“后奥运”经济风险包括虹吸效应、挤出效应和马太效应。“虹吸效应就是伦敦会将其他地区的资金、人才吸引过来,马太效应则是扩大与其它城市间的分化差距,都会加剧举办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她对记者解释道。 “挤出效应则是指公共投资的增加将引起市场利率的上升,造成私人投资成本上升,最终导致私人投资的减少。”据她的观点,伦敦要避免“后奥运”的经济“清算”还是漫漫长途。 财眼看明星
不管英国经济是在“后奥运时代”雨过天晴还是绵绵长雨,大洋此岸的中国都拉开了另一场激战。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可能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微型战场之一。这条路上集中了十几家体育代理营销公司,正对每一块奥运奖牌所有者“伺机”而动。
自从中国“首金”产生后,一家“第一梯队”公关公司的老总Jessica便开始集中资源,欲从中分得一杯羹。 “奥运冠军头衔的时效长,至少可以延续四年,比世锦赛等项目的商业开发价值更高,所以是体育营销的香饽饽。 ”Jessica告诉记者。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