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过由范冰冰主演的电影《杨贵妃》,疼痛感犹然而生,回顾一下大唐历史,女人们“冰火两重天”的生命表达,却让我情不自禁的为杨贵妃愤愤不平,一个人中奇才,女人中凤凰的杨玉环就这样完成了悲惨的艺术的生命,没有完成的《霓裳羽衣曲》 就灰冷的“躺”在那个死不瞑目角落,它与美丽的杨贵妃一起,一直为世人所回想。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会使一个懦弱的女子成为“篡夺谋反”的借口?
其实,电影从某种角度想忽视大唐李隆基时代政治与权利的血肉斗争,尽可能发挥与表达杨贵妃的唯美与凄惨生命,但是由于其中必然与杨贵妃的政治线索,却无法回避的使意识形态的“赤红”愈发显得突出,电影甚至想通过一位外国人眼里的杨贵妃和李隆基时代,洗白杨贵妃与政治毫无干系,却使这场政治纷争的倾向尤其明显,当然,这些更能够突出一个时代的杨贵妃色彩,使杨贵妃的演绎更具有时代感与疼痛感。
不过电影中历史环节的提升上是否在表达另外一层意义?
无论是杨玉环与寿王李帽爱情还是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生死之爱”都或多或少的为杨贵妃的品质提供一个新的充满正义感的内涵。
但是,在电影结局却突发的表达了杨贵妃对李隆基爱的爆发,甚至有一种恨在里面,这样的爱恨交错的“酣畅淋漓”性爱举动,却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电影与历史故事的吻合性,但这是否就是历史的真实性呢?实际上,我们对电影的美学追求并不在历史的真实,而却是历史的残酷,这也是电影美学的艺术生命。
如果电影确实通过历史的真实来表达杨贵妃是死于马嵬驿乱军之中,那电影的艺术成分就显得不够味道。
我们知道,历史记载,杨贵妃是在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在六月十四日死于马嵬驿乱军中。这也许是历史的真实,也可能是历史的杜撰。
有关杨贵妃的死与活版本很多,这是其一,而故事中有一幕是外国使节拿了一套他国的服饰让杨贵妃换上与他一起逃亡,虽然电影中被杨贵妃谢绝,但是历史上却有说与这位使节真的帮助杨贵妃逃走,而且是李隆基授意,另有一说她被逃往日本。
不过,电影的结局却通过表达两种不同行为来刻画杨贵妃的对夫君的“誓死如归”的中国妇女的传统观念,同时又通过挥霍性爱来体现生命尽头仇恨与绝望,这是相当矛盾的生命力量,也是从价值体系中完成一种对杨贵妃的重新发现。
尽管电影中的杨贵妃与历史中的杨贵妃发生了变化,但可能性的表达却让观众感受和发现杨贵妃的可怜、可悲、无奈与挣扎、绝望,实际上是另外一种生命演绎,那就是:死亡的意义。
其实,死亡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通过一种价值体系完成了一种死亡仪式,就把一种无意义变化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死亡,这也许就是电影在电影结局完成一种淋漓尽致是死亡呐喊,用性的奔腾来完成一个女人为一个时代抒写的《霓裳羽衣曲》,那种没有完成的美却比完成更具有生命意义。
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玉勾拦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纍纍佩珊珊,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