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馄饨
“馄饨”一词的命名十分古怪,连英国人李约瑟都有所注意,他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指出:“混沌留下的最古老的遗迹,就是今天中国人普遍食用的馄饨,馄饨即混沌二字换上食字旁这是一道汤菜,用很薄的面皮包肉做成。”并接着分析“馄饨一定与上古的混沌有关,一定与上古的祭祀和驱邪的风俗有关,今天爱吃馄饨的人,鲜有知道其上古渊源的”。
李氏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因为古时“浑”与“混”互通,作为形声字的“馄饨”是后造字,它的前身就是“混沌”。可为什么先民会将“混沌”这种上古神话用以指代一种食物呢?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庄子·应帝王》首先讲述了“浑沌”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秦汉之际的《山海经·西山经》又说:“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天地》载:“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
至此,“混沌”一词的含义就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它已经从具体的神的形象转换为指称天地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这时的“混沌”终于有了与“馄饨”相似的形态,但它们其实还有比这单纯的外貌形似深远得多、也神秘得多的联系。
饺子象征生命的孕育
在盘古开天辟地的著名神话中,就保留了这种神秘联系的蛛丝马迹。
中国古籍中记载的“盘古”或“盘瓠”,其实都只是一种对自然胚胎孕育的修辞表述,实指生命的诞生过程。“盘”当然指的是胎盘,而“古”很可能就是指生命在母体胎盘中孕育的时间长度。
当个体胚胎从母腹的胎盘中解放出来,就是由“混沌如鸡子”的状态进入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真实世界中去了。现在广西壮侗语诸民族中依然保留着盘古“碎胎化生创世”的古老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壁画
就这样,先民原始的生殖崇拜通过象征思维,被投射到了“馄饨”这种食物上去,因为馄饨的形象恰恰像极了天地混沌之初的状态。对先民来说,馄饨就象征着生命个体在母腹中被孕育时的状态。
其次,馄饨的制作过程也反映了类似的事实,我们现在都说包馄饨、包饺子、包包子(今天山东部分地区还把饺子叫做“包子”、“水包子”),可“包”字的含义是什么呢?
《说文》对“包”字的解释为“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於子。子,人所生也”。所以,包的本义就是生命的孕育,外边的“勹”指的是胎盘,中间的“巳”是小孩的胚胎。先民认为以面裹肉的行为,象征了生命初始的样子。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