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墓——袁林位于安阳洹水北岸,内部雕梁画栋,极力模仿明清帝陵,处处显示其帝王情结。1916年6月袁世凯在北京去世后,建成的浩大茔宅占地近9.3万平方米。这座陵墓按照明、清皇陵的格局,以中国古典建筑规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既彰显“皇家”气派又区别于帝王陵寝,为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例。图为民国时期的河南袁世凯墓园全景。
因袁墓选址在河南,时任河南巡按使的田文烈便全权负责督建。田文烈字焕亭,湖北汉阳县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随袁世凯到朝鲜任军中文案,其人有北洋老前辈之称。袁林的建造共耗资75万元,其中国务会议决议由政府拨银币50万,其他是袁的北洋旧属的个人捐款。《袁公林墓工报告》附有捐款清单,多者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张作霖、曹汝霖等,都是现币一万元,少者也没低于两三千元的。图为民国时期袁世凯墓中的石拱桥。
当时袁世凯长子袁克定欲称墓葬为“袁陵”。但大总统徐世昌对此反对,表示“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并建议称为“袁林”。中国古代皇帝墓葬称“陵”,而圣人墓葬方称“林”,如“孔林”和“关林”。袁世凯墓称“袁林”,则更被指为僭越。图为民国时期袁世凯墓中的石拱桥。
1930年代,侵华日军在附近修建飞机场,陵区遭到破坏。1940年代末的国共内战时期,刘、邓大军逼近安阳,国民党军队从袁林砍伐大量树木修筑工事。1952年,毛泽东到此参观,指示“留着做反面教材”,使得袁林得以逃过“文革”劫难。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将袁林整葺一新。1986年,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图为民国时期袁世凯墓中的牌楼。此牌楼为铁筋洋灰石子筑就,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极为罕见。
袁林敞宏阔大,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神道中轴线上,绵延长达千余米,自洹水北岸的照壁墙起,沿神道北上越石拱桥,经牌楼转碑亭,穿堂院入堂,再经两侧月门即达袁世凯墓庐。向北为碑亭,面阔三间,亭内有石贝屃身负高达5.5米的墓碑。墓碑雕刻蟠龙数条,正面则镌刻徐世昌手书之“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图为民国时期袁世凯墓中碑亭。
碑亭旁的石像生独具时代特色,真人大小而略胖,装束为袁世凯执政时期式样,文官头戴平天冠,着祭天礼服,袖手肃立,仪态恭谨;武官着北洋军服,手握军刀,仪态威武。图为民国时期袁世凯墓中的石像生。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