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几张图基本反映了这里的地形地貌,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东山村。
地图红色区域就是东山村,山村地处小兴安岭内部,距离黑河100多公里,距离最近的孙吴县城50公里,地势较高,故取名东山村,往西北方向,过了二站乡就是林场,无尽森林,村落稀少;往西南是黑龙江冲刷的沃野耕地,距县城较近,村子相对密集,东山村正好处于交界处。小时候总觉得这里远离城市太偏僻,现在看来恰到好处,既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还有大面积的耕地,蓝天白云下,绵延不绝的森林、草甸子和耕地交错,形成不同的色块和角度,随着四季度的变换,色块改变着颜色,构成绝美的风景,夏天凉爽宜人,村子成了燕子的天堂,冬天白雪皑皑,山村成了安静的天堂,大自然的慷慨和村民的勤劳使得这里成了真正的世外桃源。
小兴安岭内的山村风情
60多年前,黑龙江上的大部分黑土地还是亘古荒原。后来,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先后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为它的开发建设贡献了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把这里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营农场群。夹杂在众多农场间,还有来自各地的农民到此开荒建立起的村庄,而东山村就是其中一个。
40年前东山村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一群来自安徽、山东的农民在这里开荒种地,如今村里也就40户,200多口人,却种了2万多亩地,从我记事开始的牛耕马拉,而后12马力小四轮,到现在从种到收全程的大型机械化作业。
村里每年都在变化,我认为变化主动力就是勤劳节俭,对比周围的几个村子,自然环境差不多,但是富裕程度却大相径庭,如今,村子是整个二站乡最富裕的村子,村里也通了公路,村内也铺上了水泥路,家家户户也都住上的砖瓦房,吃上了自来水,70多万的大型收割机也买回了家,基本也都在城市买了房子。
与这些相比我更喜欢这里的民风,我就不知道锁是用来干什么的,谁家也没有锁门的习惯,这也是我特别值得骄傲的地方,村民没有喝酒的陋习,没有占小便宜的恶心,没有偷东西的习惯,更没有打骂公婆的村妇。我四年级的时候离开了东山村在安徽老家呆了九年,在祖籍农村,除了少数有教养的家庭,很多子女都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分家是必须的,打骂是常见的,但是东山这些人基本也都是安徽迁徙过来的,在此竟然无此恶习,也从来没有分开过的。
我喜欢旅游,但是我极其讨厌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这种旅游只能满足眼睛和相机,你看到的往往都是花了一些小钱伪装的风景而已,我们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谋生手段,自然和人的关系毫不知情。我恰恰喜欢深入一些,下面我会带大家看看这里的村落风情和民居情况,如果哪个网友能提供自己的家乡给我站脚,我非常愿意前往,无需任何服务。
这是一个标准的东北民居,房子、院子、菜园子。很有趣的一个现象,这里的对房子大的欲望远远小于中国很多地方,如果按照收入,这里的村民绝对不会比深圳普通白领少,但是他们也不会把大量的钱用在盖楼上,到现在为止大家还是盖这种样式的房子,只是建造工艺换了,目前还没有人盖几百平方的楼房。究其原因,第一天气冷,房子大难以用木材烧热,第二每家的宅基地面积非常大,2-3亩很常见,没必要把睡觉的地方搞大。第三、这里实在是太广阔了,房子再大也丝毫感觉不到骄傲,还是农机、地多点才是正事,村民比较务实!
旁边的是小门斗,用来放杂物的,也有住人的。
村里的路和路边的草,绿化基本就靠自然。 被篱笆围起来的就是菜园子,自己喜欢吃什么菜就种什么菜,随便种点什么就吃不完。
院子,里面停了好多农业生产工具,还有一个小卡车。
房子以及周边的风景,被围起来的都是菜园子,因菜园子太大,很多都种大田才有的作物了。
这是标准的兄弟二人的房子,烟囱处分割,各占一边,每边分前屋、后屋、和厨房,大体格局都是如此。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