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隐私考虑,也因为期末考试将至,校方并未向学生公开这起事件。但因为当地一家电视台在节目中公开了小区门口的横幅,学校同学们从横幅中看到了程志的名字,一时间引起了喧嚣。
“有人说他是看了初一下册的生物书,才突然性侵害小女孩的。”程志的两名同班同学先后向记者分析。在事发前,学校刚刚下发了初一下学期的新书,其中,下册的生物书有章节涉及性知识。另有一名与程志关系不好的男生则告诉记者,程志人缘很差,“平时很多人都想打他,因为他喜欢告密,喜欢找老师打小报告”。谈到事件原因,另一名男生说:“他去过网吧,很可能是看了不健康的东西了。”
而一名较熟悉程志的女生则持不同意见,在他看来,程志虽然成绩普通,但是平时很喜欢帮助同学,“他是地理课代表,我们遇到不会的题找他,他都会帮忙”,这名女生称,程志很喜欢笑,平时爱开玩笑,喜欢出洋相逗别人。
这名女生表示,听到程志的事情觉得很惊讶,“开始以为是造谣,后来在网上看了视频里,横幅上出现他的名字,他也没再来上课,才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
“现在有些男生拿他开玩笑,同学之间取笑别人会说‘你是程志,你才是程志’,我们其他同学听了很难受。”另外一名和程志较熟的男生说。
考试后加强引导
学校政教处的肖主任表示,因为学校在期末考试阶段,所以暂时没有对学生公布此事,综合以往表现,程志并无违纪行为,“学校的初一和初二年级都开设了生理卫生课,相关的性教育也都保证落实了。”
肖主任同样认为,孩子的普遍早熟与网络的普及不无关系,“但是这个也约束不了,网络有利也有弊,只能尽可能加强引导。”据介绍,学校已经联系了派出所,可能将利用考试后的法制教育课,向学生继续灌输相关知识。
对于程志,肖主任表示,学校将采取最大的保护,若其决定回校继续就读,将不会有任何阻挠和歧视,“我们会爱护每一个学生,犯了错更要爱护。”但是同时肖主任担忧:“恐怕他的家人不会再把他送过来了,因为毕竟事情没有遮住,回来读书孩子压力会很大。或许,选择转学到远一些的地方读书,会是程家人的考虑之一。”
■采访手记
当我们谈论儿童犯罪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发稿前,一名犯罪心理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善意地提醒本报记者,不建议介入这个事件的报道:“当事人都是低龄儿童,要先考虑保护他们,再考虑报道价值。”
这也是我们这几天的顾虑所在。但考虑到近期持续升温的未成年人犯罪讨论,我们决定在尽可能保护当事人隐私的前提下,谨慎进行报道。
从介入报道之初,我们便怀疑,除非见到当事人,我们通过侧面采访可能无法建立这起事件的逻辑,而该案的当事人都是未成年人,对话并无可能。我们得到的故事碎片是,当事人是个不显眼的初一男生,成绩不好不坏、富有表现欲——喜欢讲笑话、出洋相;渴望得到认可——热心班级工作,喜欢跑办公室并因此被同学认为“喜欢打小报告”;喜欢用手机上网,业余也去过网吧玩——符合我们认知的是,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网络上的方方面面。但所有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甚至也曾经历,但并不能让我们联想到“性侵女童”这个刺眼的词组。这也进一步突显了学校教育对每一个在青春期里的孩子性心理引导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全社会的保护对象,即使犯错了也要帮助他,保护他。”交流的最后,专家再次提醒。这也是我们报道的出发点。我们从不奢望、也不愿意仅仅通过拼凑侧面的信息,力证问题之所在。我们暂时只能展示,一个孩子伤害另一个孩子的事情仍在不断发生。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