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葫芦的一声吼
北京的生活注定没法再继续了,因为身背甘肃户口的杨辉,没法在京高考。
杨辉是个学习不错的孩子,在北京时他的成绩常名列年级前茅。父亲和他自己都对未来寄予很高期望,就这样家里人不得不决定:让杨辉在读完初二时就回到老家,从初中起就扎实地接受地方教育。
杨辉起初无法接受这个转变。“很无奈。高考制度这东西咱也改变不了,心里确实不平衡。”2012年夏天,他告别了父母、老师、同学以及两份早晚报,回到了甘肃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穿着入时漂亮的运动服,小杨搬到了县城东北的张川镇,和爷爷奶奶住在一处闭塞的平房小院里。到了晚上,16岁的小杨要和爷爷奶奶挤在一张炕上,偶尔抱怨一声“烂床”。一日三餐很少见肉,也让这个正长身体的小伙子不满。在奶奶看来,离家多年的孙子好像和小时候一样“乖”,但实际情况是,杨辉已经成了个闷葫芦。他回家后不会和两位老人交流,只对生活上的事情做些必要问答。除了写作业,小杨就在那张一米宽的小桌边玩手机。
多年不在老家,周围的环境都是陌生的。有几个“玩得来”的,但大都是凑在一起四处游荡消磨时光。也有开微博使用社交工具的,但大都是写些平庸琐事或乱发感想,活跃程度也没有北京的学生高。在父亲杨牛胡看来,儿子回老家后思想状态产生了很大变化。
有一次杨辉给父亲打电话,说“太郁闷了”。父亲问:儿子,咋郁闷了?小杨说:没人说话。闷得没招了,小杨会在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里大声“吼叫”一声。
用父亲的话来说,儿子在北京做啥都有精神,回了家以后做啥都没兴趣。
杨辉还会照样发微博,但是周围没有人评论转发。2013年3月15日早8点,他忍不住在微博上吐槽了:为了上个学,就一定要委曲求全地憋着吗?难道要让这些像疯狗一样的老师继续猖狂?十分钟后他又发帖道:这次的事我忍了,我会通过校领导来解决。下次再发生这种事,不见血我改姓!两条微博加起来只有3人次的“转播和评论”。他更郁闷了,这样的事都没引起反响?
“这样的事”指的是一次被老师“教训”的事件。据杨辉说,在老家的第二学期开学不久,物理老师在一堂课上因他没带齐书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先是动手打他的耳光,而后捶打他的胸口。上述两条微博内容,反映了小杨当时的心态。
“同学里没有作出反应的,好像在这儿是挺普遍的事儿。”小杨说,“在北京这是不可想象的。”
杨辉的情绪还在发酵,直到9月14日在县城一家KTV门口看到了“不公正”事件,小杨爆发了。“当时聚集的那些围观的老头子都说是冤案,我也看到他们说的和墙上喷涂的标语能印证上,就发微博了。”杨辉说,“我当时就觉得心里挺不平的,而且我不发的话没人会发,所以我有责任做这件事。”
用手机拍了照片上传并在网上说了几句“社会难道真的这么黑暗吗”、“必须得游行了”之类的意气话后,他成了意见领袖。同学们没有人在社交网络上发声,但是都选择转了杨辉的微博。杨辉和他的朋友们一样,平常的行为里也的确都带着点戾气,在微博上污言秽语地发泄,他也承认自己会和朋友出去玩并“喝点小酒”。但他们谁也没想到,这一次“正义感”和乖张意气相结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逃离张家川
在被拘留5天后,走出看守所大门的杨辉重拿回了自己的手机。第一件事就是上微博,看这件事到底发酵成了什么样。他略有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微博粉丝已经暴增了7000多人。
9月23日凌晨从看守所回到酒店后,这个孩子戴着帽子,压低帽檐挡着脸走进门,立刻被媒体的闪光灯追得夺路而走,而后怒吼一声“别拍了”。父亲和代理律师一番劝解后,小杨顺从地摘了帽子,并且遵照命令“抬起头来”,以示自己“没有过错”。北京青年报记者抽空问小杨一句:后悔吗?他抿着嘴好半天后,答道:“我发的内容是错的,但是我的做法没错。”
他所评论的那起“不公正”事件在他被带走这几天已经有了结果:排除他杀,死者系意外死亡。
这个16岁的孩子表示,将保持一贯的胆大、“有正义感”,但也说自己以后要谨言慎行,在网上发布东西要经过核实。
在看守所里过了5天极端闷声的日子后,杨辉的触角一下子通过网络远远地伸了出去。给朋友们回复微信、短信外,他还特别接受了网站的微访谈。小杨从来自全国的成千上万条提问里挑选了几条作答,饶有兴趣地第一次做了回微访谈。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