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行当-----割漆。
漆树是一种生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乔木,树高可达10米,树龄长可达数十年。除东北、内蒙、新疆外,在其它省均有分布,它的树干被割破后能分泌出一种白色的浆汁,正是这种浆汁使古时候的人们发现了它具有漆在家具上的光辉色泽,从此漆器得到了发明,之间它至少已有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化学油漆没有发明的时候,我们的先人们便是用它油漆打扮着自己的庭院家居。很多木质梁柱、古建筑上门窗都涂有这样的生漆,涂上这种生漆可使梁柱数百年不腐。到了汉代,漆器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正是使用了生漆作为原料之故。
割漆人绝大多数来自四川绵阳、绵竹等巴中地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祖辈上就是割漆人。因为在古时候,这些地区是生漆的重要产地。他们挑着担子走上几天几夜到外地去割漆,用他们的话说是因为外地人干不了这个行当。很多外地人害怕对这种生漆产生过敏反应。一但沾上树漆引起过敏反应,便会满身起疹,皮肤糜烂,数月难愈,难怪有些人达到了谈漆色变地步。而四川人却能吃得起这份过敏之苦,他们挣的是别人不愿挣的钱。
每年割漆的时间,从四月到八月最佳。因为盛夏时水分挥发快,阳光充沛,所以割出的漆质量最好。每天日出前是割漆的最好时辰。割漆人用蚌壳割开漆树皮,露出木质,将刀口切成斜形,再把蚌壳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令漆液流入木桶中后,再以油纸密封保存。刚流出的漆液呈灰乳色,与空气接触后氧化变成栗壳色,干后呈褐色。“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就是说天然漆从液体状态到氧化干固后,色泽由浅到深,最后形成坚固的漆膜的过程。这就是古时候用做家具上的大漆,在古时有这样的说法:“凡漆不言色者皆黑。”今天,人们也常用“漆黑一片”来形容夜色能见度差,黑到了极至。
每年一进入四月之前,四川绵阳一带的老板便开始挨家挨户地游说当地一些割漆人跟他外出去割漆。有的去云南、贵州、也有去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割漆人跟谁走要看这些老板给割漆人承诺的优惠条件。一般的来说,由这些老板和当地林场签订承包合同,每出1斤漆要向林场交一定的管理费。老板再下派小老板去负责管理这些漆工,负责他们的吃、穿、住、喝酒、理发日常生活费用,割漆人将割出的漆以每斤7-10元的价格卖给小老板,小老板再以每公斤20-3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大老板,大老板收购以后再运往收生漆的部门,每公斤可卖50-100多元钱。最后这些生漆大部分都出口到日本,用于加工高档家具。
今年段启才和他的九个伙伴一起来到河南一带的山里。在山中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树搭建住处,用砍来的树枝在近水的地方搭建屋架,然后再盖上塑料布就成了一个四至六人的栖身地。
他们每天早晨4时起床做饭,不仅做早餐,还要把中午的饭一起做好。主食是米饭,吃的蔬菜多是土豆、苞菜一类的耐贮藏的菜,他们也不时从山中采些野菇或抓几只溪水中的青蛙来改善生活。
早晨5时,天还没亮,段启才和他的伙伴们便带着手电筒进入大山的密林中,因为早晨树的漆汁要多一些。白天他们每人要面对近二百棵漆树,爬上下两次。先要在每棵树上割六到八道刀口,吃过午饭后再一次次将树上的漆收回到漆筒中,周而复始。割过的漆树十天后才能再割第二次。到下午6时收工,回到住处将收集的鲜漆过枰交给他们的老板。每千克(kg)鲜漆,可以得到20元钱。
第一次割的树,浆汁多,一棵树可收500g左右的生漆,出漆量每年递减。一般一棵树可以割五年,这时树上已经被割了十几个口子,第五年的漆树一棵只能收到一两左右的生漆。
每天小唐要在200颗这样的高的漆树上上下二次一次割口子,一次收漆树上流出的浆液 .从早上5点开始到下午5点多收工
这是我遇到的的70岁高龄的割漆人李荣。老人曾经得过偏瘫病,后来有人告诉他一个偏方,用中药配家中的鸡来炖服,老人最后将自家的鸡和亲戚家的鸡都给吃光了,最后不知是那位山里的人逮到了一只山里的大鸟送给了老人当鸡吃,那里知道老人当晚吃了这只大鸟后居然偏瘫的身体能活动了,后来身体得到了痊愈,后来老人知道那是一只鹰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