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社会万象

摄影师记录老人三年灾荒饥饿记忆 为逝者立碑(图)

www.sinoca.com 2013-05-25  北京青年报



  拒绝商业令记录更纯粹

  吴文光介绍,三年的时间内共访问了1000多位老人,整理出来的有超过250位老人,完成16部片子,其中《饥饿的村子》(邹雪平)入选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芬兰坦佩雷国际电影节,《吃饱的村子》入选放映南京中国独立影像展、北京宋庄独立影像展并获“优秀纪录片奖”、纽约大学“民间记忆计划”专题展映等,《听三奶奶讲从前的事情》(文慧)参展维也纳国际电影节、北京宋庄独立影像展等。今年完成拍摄进入剪辑的可能有8部。

  “我也希望能将这个项目永远地做下去,但是现在我们是有多大力量就干多少事。”吴文光说话的时候微微皱皱眉,他自己很清楚面前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民间记忆影像计划”从诞生之初就注定走上一条小众的道路。“我们不拒绝任何公益性质的援助,但是绝对拒绝掺杂商业元素。”吴文光说。工作室是朋友借的,志愿者没有工资,设备要自己买,而片子却是在大学、小剧场里免费放映,支撑起这群年轻人的似乎只有信仰。

  摆在吴文光和志愿者面前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们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了。到目前为止,去世的老人已经有21个。在接受采访的老人中,年龄最大的是1923年生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面临“不务正业”的指责

  今年28岁的邹雪平,是吴文光在中国美术学院纪录片课程的学生,也是“民间记忆影像计划”工作室长期驻站的8个志愿者之一。2010年,她回到自己的村子,调查、拍摄那些经历了1959年到1961年“三年饥荒”的老人,并剪辑成一部纪录片《饥饿的村子》。

  在这部纪录片里,邹雪平也将自己的纠结与拧巴呈现在公众面前:她的母亲对一个城里大学生毕业后不找正式工作却回到村里做些不挣钱还有可能犯错误的作品而焦急愤怒;她经商的父亲拒绝在镜头前表达自己对那段历史的任何看法,却说女儿的工作是“不务正业”。很多被邹雪平问询那段饥荒经历的老人们明显记忆力衰退,甚至连她的问题都听不大清楚。老人们虽然同意在摄像机前描述自己经历饥荒的故事,却对影片将在国外放映感到焦虑和抵触,村子里的小孩子也生怕“外国人笑话咱们、看不起咱们”。

  另一种犹疑来自邹雪平内心,她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是对是错。强迫老人们在镜头前回忆那段惨痛的经历,让他们叙述自己的儿子、丈夫是怎么被饿死的,这是不是另一种残忍。表达重要吗,连同表达的方式在内,这是邹雪平经常问自己的问题。

  这样的生活又什么时候是尽头?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父母希望她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有个家有个孩子。“在30岁之前,我会给自己选一条道路。要不就勇敢记录下去永不后悔,要不就彻底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邹雪平说。这样的选择恐怕是每个志愿者或早或晚都要面临的,也是“民间记忆影像计划”面临的困难之一。

  撬动现实的式微与坚持

  在 “民间记忆影像计划”里,参与拍摄的志愿者除了吴文光之外,都是一些85后的年轻人。他们从来不知道饥饿为何物,甚至连他们的父母也不知道。在邹雪平的印象里,只有她不爱吃的东西,对饥饿的记忆却是空白一片。当初她是抱着学习怎么拍纪录片这个简单的想法找到吴文光的,但是回到村子中她却发现自己再也逃不开了。

  时间像一条静静的河流,划过皮肤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那段教科书样的历史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老人们的讲述,颠覆了邹雪平对历史的认知――她从未想到平静的村庄下掩埋着如此多的苦难。她也开始重新定义记忆的作用:“那些老人的故事,应该说出来,它们是历史的一部分。”

  除了如实的记录,她也觉得该为那段历史实实在在地做点什么,为了更长久的记忆。在她的发动下,一块记录着邹家村在“三年饥饿”时期死难者姓名的石碑被立了起来。立碑所用的钱是邹雪平挨家挨户募捐得来的,上面的每个名字都是老人们口述经过反复核实后被铭刻上去的。

  立碑这件事其实并不顺利,母亲认为邹雪平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做这些无聊的事情,村里的年轻人则表现得很冷漠,他们不认识那些在灾难年代被饿死的人,这件事情理所当然地和他们无关。而上了一点年纪的人,比如邹雪平的父亲则为女儿担心,怕她会犯“政治错误”。

  通过邹雪平挨户的劝说和募捐,并征得了村支书的同意。这块1.6米高、800斤重的黑色石碑还是被立起来了。石碑上有这样一段碑文:1959年至1961年三年饥荒期间,本村共41户、165口人,生活极度困难,共有37人因饥饿去世,涉及17户。本村村民特立此碑,以示铭记。

  文/本报记者李仲虞 供图/吴文光

  新闻内存

  民间记忆影像计划

  2010 年,一个叫“民间记忆影像计划”在北京草场地工作站开始,它的发起人是独立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在3年时间里,有20多个志愿者卷入到这个计划中,“85 后”们分头返回到自己的村子,采访拍摄村子里的老人讲述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饥饿时期”的经历和故事。“民间记忆影像计划”中的部分影片在北京、天津、深圳、西安等地的大学或小剧场免费放映。志愿者邹雪平拍摄的《饥饿的村子》曾在坦佩雷国际电影节(芬兰)、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台湾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影子电影节(巴黎)播放。

  部分观后感

  民间记忆零散而丰富,但是当事人多不愿意回忆面对,如何真实完整地记录将是对历史全景的一种补充。几部都颇有良知和对历史的担当,尤对民族“丑史”挖掘还原令人尊敬。建议播放时可以距离高校再近点儿。

  ――李霞

  题材并不新鲜,但导演的历史意识令人惊叹,片中的老人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Sigzze

  从饥饿的村庄到吃饱的村庄,可见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的变迁。从老人的讲述,到小孩的探讨,是一个族群的执着与坚守。这也就是生生不息的意义吧。往事必须记录和追问,感谢导演的坚持。

  ――夕寒

吴文光拍摄过程中

志愿者王海安和他的拍摄对象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5岁女童被园长儿子要求舔JJ 母亲索赔遭拒(组图)
下一篇:主人晨练中晕倒离世 小狗流泪绝食十天死亡(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