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楼里的大部分拾荒者都是举家来到中山,老家对他们而言毫无羁绊和牵挂,尽管如此,他们在中山找不到半点归属感,来中山这么多年,他们没下过一次馆子,不知道粤菜是什么滋味;他们会时常安慰自己,城市不能没有拾荒者,否则整座城市都会被垃圾覆盖,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并未感谢他们,更多的是冷眼相待或是嗤之以鼻。南都记者 吴进 摄
沙溪路口车水马龙,15年前,人们憧憬着这里布行林立、人头攒动,2002年前后,开发商资金断裂,原本规划为沙溪布匹商业城的大楼成为烂尾楼,老吴和其他三十多户以拾荒为生的人家栖身于此。空荡荡的大楼,没有四面围墙,拾荒者的三轮车可以长驱直入,大片的空地用来堆放垃圾,对于拾荒者而言,这座烂尾楼是便利的,即便没水没电,他们也宁愿栖身于此。
白天,楼里也是阴沉的,离上一场雨已有一个多礼拜了,难得的冬日艳阳,似乎不太眷顾居住于此的人们,大楼里异常阴暗潮湿,弥漫着布碎腐臭的味道,地板上的坑坑洼洼还积着泥水,四楼天台水槽里的积水,渗透了三层钢筋水泥地板,从一楼天花板上滴下来,发出滴答的声响。中午,拾荒者们陆续返回到住处,生火做饭,或是坐在自家的门口,整理着上午的“战利品”。
一张床就是一间“卧室”
卧室对他们而言只是一张床而已,大多床铺用石棉瓦、床单、木板围起来,即便是这样,每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磨牙、放屁、咳嗽、打嗝声,毫无阻挡在空荡的大厅里肆意传播着,直至呼噜声此起彼伏。
陈凤琴在自家门口整理着收回的啤酒瓶――― 用透明胶带将纸箱粘好,再将完好的啤酒瓶装进纸箱,每一箱12支啤酒瓶连同纸箱只能卖两块五,满满一三轮车啤酒瓶,只能卖几十块而已,这让陈凤琴忿忿不平,好在废品站会上门回收啤酒瓶,免了她蹬三轮车之累。
陈凤琴老家在河南商丘,家里的地不够种,六年前只身一人来到中山,和老乡们一起收废品,除去平日开销,每年有一两万元的节余。陈凤琴是这群人中少有的乐天派,“收垃圾比在老家种田要强,住的地方也宽敞,这么大的地方,一个月的租金才一百块,吃喝也比家里好”,她每天的开销在20元左右,在这栋楼里算是非常奢侈的,隔壁老孔两口子,一个月的伙食费还没她一人多,不过陈凤琴却十分羡慕老孔家的“豪宅”,老孔十年前就来到中山,在烂尾楼里占得一处“好”居所,陈凤琴眼中所谓的“豪宅”,是个楼梯间,有三面墙,用几块破木板做成门,关上门也算是自己的一方天地,而陈凤琴的“卧室”只是用石棉瓦围起来的一张床而已,刮台风时还哧哧漏着风。
一旁的冯先生蹬着一双擦得油亮的皮鞋,穿着西裤、T恤,头发梳得光溜,与这里的环境格格不入,看到陌生人的到来,也过来凑热闹,囔囔着要给陈凤琴介绍对象:“别人都有老公在这边,她就一个人,无聊得很。”陈凤琴回了一句“他神经病,别理他”。陈凤琴在老家有两个孙子、外孙,想孩子时就打个电话回去,每年春节回去在儿子家住半个月,再上女儿家住半个月,每次回家总会大包小包,都是给孩子们买的新衣服、玩具、零食。
相比陈凤琴的孤身一人,老吴一大家子要热闹得多,他的老伴、两个儿子、儿媳、孙子都在中山,家里的6亩地交给弟弟耕种,每年给200斤小麦,权当租金。大儿子夫妇及子女、老两口都住在烂尾楼,小儿子帮人看管祖居,一家四口住在附近的村子里,住宿环境要好得多。老吴的老伴刘桂兰做起家务是把好手,烂尾楼里三十多家住户,几乎每家门口都堆放着杂七杂八的垃圾,来不及处理掉的,任其发霉腐烂,老吴家却打理得井井有条,收来的布碎、纸盒整齐地摆放在角落,中间腾出一块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闲暇时老两口坐在这里聊天,孙子们也有了嬉戏玩乐的地方,刘桂兰还养了十多只鸡,每天在外面捡一些剩菜剩饭喂鸡,每只鸡都养得分外精壮,现在一天能收五六只鸡蛋,逢年过节全家团圆,就会宰一只鸡改善伙食。老吴夫妇的“卧室”十分简朴,偌大的大厅中,摆了一张破旧的福寿床,挂上蚊帐,再无其他遮挡物,老两口每天都睡在这里,刘桂兰觉得很“凉爽、透气”,也就懒得用石棉瓦、床单围起来,“老夫老妻,也没啥见不得人的事”。
还是一脸稚气的小武,和他的父母住在烂尾楼的最南边,他的床铺兀自摆在一边,连蚊帐都没有,晚上睡觉时整个人都蒙在被子里,母亲付女士生怕他捂坏了,夜里总会起身帮他掀开被子透气,到了早上,小武必定又是整个人都蒙在被子里。
和老吴、小武、陈凤琴一样,烂尾楼里三十多户人家,卧室对他们而言只是一张床而已,他们不敢奢望有一间正正经经、用砖瓦垒起来的卧室,只要能躺下了睡着,大家便心满意足了。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大多床铺用石棉瓦、床单、木板围起来,即便是这样,每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磨牙、放屁、咳嗽、打嗝声,毫无阻挡在空荡的大厅里肆意传播着,直至呼噜声此起彼伏。
没水没电的原始生活
一桶水一块钱,用三轮车拉回来,还不够洗澡,有一间用木头、床单搭建的小屋子,这里是“冲凉房”。每家每户都垒起地灶,做饭时间,大楼里被烟雾笼罩,好在四周没有墙壁,烟雾很快就散尽。
2003年吴冠豪从河南老家来到中山,栖身于烂尾楼,以收废品为生,他的父亲老吴曾在这里当建筑工,2002年房子成为“烂尾楼”,开发商欠了包工头工钱,包工头让工人们居住在这里,房租每月100元,在欠薪中抵扣。如今这里居住了三十多户人家,多以收废品为生。
烂尾楼没通水电,吴冠豪和其他居民每天都会去附近居民家接自来水,一块钱一桶,用小三轮车拉回家;用电完全依赖蓄电池,拿到外面充电,充一次三块钱,因为电压不够、电流不稳,电器频繁被烧坏。他们用的手机,毫不例外都有着“超长待机”的功能,但即便是再无聊,也不会玩手机打发时间。
最让他们头疼的是洗澡、如厕,一桶水一块钱,用三轮车拉回来,一桶水还不够洗澡,吴冠豪的住处旁,有一间用木头、床单搭建的小屋子,这里是“冲凉房”。谁家的女人冲凉,男人就得看着点,相比之下,男人们的洗澡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下雨时到楼顶的露台冲凉,平日里一只桶就能解决问题了,屋前的一片杂草地,就是男人们的厕所。
穿过“冲凉房”,厅堂中央残缺不齐的楼梯盘旋着通往楼顶,顶上是“井”字形的镂空格栅,每到下雨天,雨水穿过格栅淅淅沥沥地落下,这里几乎是终日潮湿,出了一个多礼拜的太阳,楼梯还是湿漉漉的,台阶上长满了青苔。
露台水渠中积满浑浊不堪的雨水,尽管如此还是非常吃香,每到雨季时,每家每户便将囤积已久的脏衣服拿到顶楼漂洗。陈凤琴说,他们也担心雨水的卫生问题,每次去制衣厂收布碎时,顺便要上一两瓶漂白水,倒在水槽里消消毒,积水里终日弥漫着漂白水的味道,只能是用来洗衣服了,最后用干净的自来水过一遍,衣服里还残留着浓郁的洗衣粉和漂白水的味道就晾晒起来,在饮用水都成困难时,洗衣也只能是马虎一些了。为了方便用水,烂尾楼里的男人们牵了根水管,将楼顶的积水引到一楼,再也不用冒着滑倒的危险上楼取水。
下午2点多,吴冠豪的邻居翟女士正在做饭。为了节省煤气,每家每户都垒起地灶,用拣来的木材、纸板生火做饭,每到做饭时间,大楼里被烟雾笼罩,好在四周没有墙壁,烟雾很快就散尽。让“住户”林英甚为不满的是,用电可能会引发危险,但用水总不至于淹死人吧,烂尾楼曾接通对面一户人家的水管,一吨水三块五,用了不到一年,就被供水公司掐断了。
晚上,更多人都会趁着难得的空闲时间去外面转悠,没有闲钱购物,就会去附近的超市看电视,到了晚上10点多才陆续回家。老吴家有台老古董电视机,收破烂时低价购入的,用电瓶供电,老吴很宝贝这台电视机,抹得干干净净,用床单盖起来。电视机比灯泡耗电,电瓶充满电也看不了几集电视剧,老吴每天晚上掐准时间开电视,坐在床头一张塌陷的烂沙发上,乐呵呵地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