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环球军事

中国导弹发动机任务重 废弃30年生产线重开工(图)

www.sinoca.com 2015-07-22  新华网


  这是后话了。寥寥数语根本无法概括063基地一路跋涉的不易。邢球痕80岁的老伴,至今还记得自己拖儿带女跟随老伴走南闯北的经历,说走就走,坐上敞篷大卡车,一路颠簸,不知前路在何方;没有房子,就自己动手建,或者是挤在老乡家里。

  而78岁的肖国祯由于大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此生只要了一个孩子,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今年已经84岁的冯骥退休前是7414厂的厂长,他是广东人,至今依然保持浓厚的家乡口音。1972年,作为063基地的筹建处领导成员之一,他从北京211厂来到蓝田。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那一段过往岁月。

  7414厂当时负责发动机的壳体加工制造。面临当时“型号等发动机、发动机等壳体”的压力,冯骥和同事们很着急。他们日夜兼程,一边建设一边生产,仅用了4年时间就顺利交付产品,看着仓库里堆得满满的壳体,他们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没有拖累研制进度。

  “毛主席说,‘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好觉’。在那个年代,这对我们来说是一股多大的压力。”冯骥说,那时候厂区的路都是自己修的、水也是自己挑的,整日忙碌,日夜操劳,不知疲惫为何物。

  谈起过往,冯骥始终很平静。在这位罹患了鼻炎癌、老伴数年瘫痪在床的长者面前,生活已经没有风浪能够给他心静如水的内心带来涟漪。然而在回忆起 1974年一场山洪时,老人哽咽了,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他依然没法忘记一位叫“沈恒福”的同事,在那场山洪中,沈恒福被洪水冲走了。全厂职工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也没能找到他的遗体,只能用他生前的衣物做了一个简单的衣冠冢以寄哀思。

  站在两座大山中间,冯骥依然清晰地记得沈恒福被冲走的地方。这里原本是一座大山,为了上游的厂房建造,这里被改了河道,截河开山。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纵使可以改变它、利用它,但人类仍需敬畏自然。

  资料图:中国二炮部队装备的东风-31A战略导弹正在起竖。

  大山生活难忘那段简单时光

  生活就是辩证法,在让你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清贫、寂寞、艰苦之外,往往会给你带来阳光、积极、乐观的另一种体验。位于蓝田地区的063基地就是这样的。

  秦岭深处,空气新鲜,物资相对丰饶,国家对三线建设的配套较为完善,颇有点“世外桃源”的韵味。很多从内蒙古搬迁至此的人刚来这里都有较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相比于风沙漫天、只能吃粗粮的日子,山清水秀、有细粮供应的日子太让人满足了。

  出于保密和战略考虑,063基地的所属单位都在沟里,几乎是围绕秦岭而建。当年,国家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倾斜了大量的物资建设这些基地。因此,在周围村民看来,三线子弟有着让他们艳羡的物资供应和配套。

  一辆中巴车停下,车上只有一个乘客下车,这是这趟运营中巴车的终点站。此时此地的落寞和当年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河湾村,依山而建,这里是43所前身,是我国当时最大的复合材料研究基地之一。

  沟里的生活是留给43所三线职工一代人的全部记忆。厂区、生活区相距不远。眼前古老破旧的家属院在当时可谓是豪宅,有独立厨房、卫生间,推开窗就是满眼绿色。一周一次放电影是他们的狂欢日,家家户户搬着小马扎、摇着蒲扇一边看电影,一边拉家常的场景,至今让很多人津津乐道。

  放电影是沟里生活的“标配”,当一些三线子弟回到沟里,看到风雨中摇曳的影幕时,莫不感到伤感。伴随着三线建设已成历史,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也就这样剧终了。

  那时候谁家要有机会去北京出差可是一件大事,家家户户都会托人带东西。为了让儿女们多吃几口细粮,这些知识分子们都放下了自己的风骨,在北京南大红门附近换粮票,用袋子装一点大米带回来给孩子们吃。

  李学敏回忆到,那个时候在火车站安检是最考验自己心理素质的时候。一定要用淡定的表情来掩饰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其实就是换大米,但总觉得不自然。”还有一次从北京带固体酱油回来,安检不让过,说这是特殊化工材料,让李学敏哭笑不得。

  沟里生活让阮崇智印象深刻的是带着女儿跟着广播学英语。越简单的日子对生活越有憧憬,跟着广播一句一句学,培养了女儿的语言兴趣,为女儿日后成为大学英语系教授进行了良好的启蒙。

  按照当年中央“山、散、洞”的指示,所有的三线工房都必须分散建设。几辆大巴车就这样载着他们驰骋在大山之中。

  7416厂的机关大院是在原先一所托儿所的基础上加盖的两层小楼,楼房用灰色的厚砖砌成,中间一座大的鱼池很醒目。“当时我们闲暇时分就在这里喂鱼,探讨工作。那时候脑子里全是工作,我很怀念那段单纯的时光。”肖国祯说。

  相比于父辈的紧张工作,三线子弟的生活更有趣味一些。在一部回忆063基地成立30周年的纪录片里,很多三线子弟在大山深处的泥泞小道上行走的场景让很多人动容。回头看走过路,很多人不觉得那是辛苦。

  很多三线子弟对学校里的游泳馆印象深刻。“从沟里出来的我们个个都是游泳健将。”1974年出生在沟里的三线子弟王黎回忆到,她在这里念到初中。在她的印象中,沟里的人很友好,大家走在路上都会相互打招呼。沟里的后勤保障也很给力,大到子女入托入院就医,小到冰棍水房班车,基地都想的很周到,给了她和她的小伙伴一个“有爱的童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美撕毁南海中立明确对华强硬 日本强烈回应(组图)
下一篇:俄媒:AG600将在南海大显身手 地区力量大变(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