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该文进一步指出,“可以使用地面大功率干扰站和系留气球平台干扰系统分别对无人机的上、下行卫星通信信号进行干扰。一是不受功率资源的限制,可长时间实施干扰,以实现对无人机的要地防御;二是由于采用升空平台,侦察干扰作用距离远,时间长。地面大功率干扰站干扰无人机时,对中继卫星而言,干扰站和无人机的位置几乎相同,只要干扰站的干扰功率大于无人机的发射功率,理论上就可以实现对无人机卫星通信上行信号的干扰。无人机载荷有限,相应的地面大功率干扰站要实现同样量级的等效干扰效果是可行的。对于下行信号的干扰,由于采用了升空的系留平台,对功率的要求并不高。”
文章指出,一旦卫星通信中断,无人机就无法自主执行任务,必须自动返航。
这篇论文发表于2013年1月,提出的是对抗RQ-4最为可行的方法。很可能,我们在南海就是利用系留气球和地面站结合的手段来驱走“全球鹰”的。
对抗的未来走向
目前,RQ-4“全球鹰”无人机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无人战役战术空中节点,这种飞机一般情况下不会深入敌对方的控制区域。而另一方面,如 RQ-180等新一代无人机已经初露端倪,这些无人机在对抗方面将具备一些与RQ-4截然不同的特点。由于RQ-180和X-47B无人机关系紧密,两者可能采用了类似的高指向性数据链技术,利用在远离敌方空域的地方盘旋的“全球鹰”作为中继工具,来直接避免卫星通讯易受干扰的缺点,同时可能采用更多的对抗措施。当然,这些新的反干扰项目的进展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
此外,RQ-180无人机的隐身性能将接近于美国B-2隐身轰炸机,甚至可能更高,我们前面 提到的干扰方式都需要对来袭无人机实现定位,因此要用这种方式干扰RQ-180显然会更加复杂。
再有,RQ-180无人机和未来美国海军UCLASS无人机都更强调在失去卫星支援情况下依赖自身机载设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尽管这种能力或许也不完美,但考虑到未来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未来对这些无人机实施欺骗和干扰也会越来越难。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也要有对抗的办法。最基础的,是对被侦察的要害目标实施伪装,对来袭敌机的SAR雷达实施干扰,避免其穿透我方防空领域后有效实施侦察。其次,也可以考虑硬杀伤手段。第三,针对高指向性数据链,或许用我方的无人机搭载干扰机切入其信号来源方向,也可以实现干扰。
换句话来说,或许未来的无人机空战,并不会向电影里那样,是一群无人机之间上下翻飞,互射激光和导弹。相反,可能是两架庞大笨拙的无人机,在庞大的空、地、天、电一体的作战系统支援下,互相绕着圈子试图咬住对方信号来源方向,并实施干扰……这一幕,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就会出现。
资料图: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卫星照片,红圈内为“全球鹰”无人机
资料图:“全球鹰”高空无人侦察机
资料图:美国全球鹰无人机已实现空中加油,可无限巡航。
资料图:美国无人机已实现空中加油。
资料图: LARS系统为陆基无人机提供射频拒止环境下导航能力示意图。
资料图: MQ-8C“火力侦察兵”舰载侦察无人直升机,提供射频拒止环境下导航。
资料图:捕食者无人机发射导弹。
资料图:捕食者无人机发射导弹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