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旺,商业繁华的军事重镇
洛扎雄曲、娘江曲和达旺曲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中段切穿了山体,让高差达4000米的高原面与山麓平原彼此相通,让西藏历史上深入这一区域管辖及传播藏文化成为可能。娘江曲与达旺曲的汇合勾画出了喜马拉雅山脉中高原伸向平原的楔形区域,达旺是重要的中心所在,这里有藏传佛教格鲁教派的著名寺院达旺寺,也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出生地;这里海拔较高,扼高原进入平原的咽喉,历来就是军事重镇;这里历史上一直在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下,直到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仍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在1962年那场中印战争中,我军迅速攻取达旺,从海拔高度和距离看,我军到达这里比印军要容易得多,但战争结束直到现在,达旺都在印度的实际控制下,并不断接纳来自印度内地的移民,一派繁华景象。不知道这里的繁华是否已经与我们越来越远。摄影/梦野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个错误认识:中国后撤的原因是后勤供给不如印度
关于中国撤军的原因,中国专家学者有各种解释,但这些说法都说服不了我。比如有一种说法是: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运输供给要比印度军队困难。看了《印度对华战争》,你就会明白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这方面,中国其实要比印度占据优势。看一下遥感地形图就明白了:就地形而言,中国在高原面上,地势平坦,居高临下。而印度在高原面下,物资要从海拔200米左右的山麓运送到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地区,要比中国艰难得多;就气候条件而言,中国除墨脱、察隅一带属于湿润多雨的地区外,其余地区气候干燥,基本上是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条件比闷热潮湿的印度要好得多。
有意思的是,中国专家学者把我国最后撤退的原因解释为运输供给困难,难以防守,而印度最后总结失败的原因时,也归结为后勤保障交通运输的问题:军队的物资供给完全无法保证。中国占据了地形和交通运输物资供给方面的优势,而印度军队则由于地形崎岖,交通条件恶劣,陷入了缺衣少粮饥寒交迫的境地,最后失败。
关于印军在后勤运输方面遭遇的困难,《印度对华战争》这本书中有很多记述:“在青藏高原上,调动部队和修筑道路相对容易,中国已经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修了一些东西向的公路,往南又修了一些支线,有几处通到距麦克马洪线只有几英里的地方……印度这一边的情况,则迥然不同了。布拉马普特拉河和麦克马洪线之间的地形是山峦起伏、崎岖难行、丛林密布的地带。当地降水量很大,雨季大雨倾盆,冬季积雪很厚。河谷大多是南北走向,因而给东西走向的运动造成极大的困难……”
这两张图为我军在克节朗战役中俘获印军及战争中印军艰难行进的情形。从地势地貌上分析:印度在南坡,山高坡陡,大兵团和机械化部队难以展开和运用;中国在北坡,平均海拔4000多米,易守难攻,对边界的支援和后勤保障比印度要容易得多。
“在克节朗河附近,没有降落直升机的地方,唯一平坦和没有障碍的地区处于中国那一边……军长考尔将军走得很急,超过了他的体力所能支撑的程度,有一段路他让一个健壮的西藏脚夫背着他爬上山口……考尔在十月七日的电报中叙述了他所面临的困难。印度部队的供应情况濒于绝境,印军所有的弹药仍然只限于装在子弹带里的那些(五十发),从那天开始不得不扣紧口粮定量;冬衣也缺乏,三个营中有两个营还穿着夏天的军衣。每个人一条毯子,当晚要在一万五千英尺的高处露宿……”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