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图:中国反舰弹道导弹模拟打航母试验首次曝光。
据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10月23日报道,原题:《揭开中国“航母杀手”的面纱》,作者为哈里·卡齐亚尼斯。
文章称,华盛顿詹姆斯敦基金会的才俊们写就了一份指导报告,具体介绍了中国的“东风”-21D导弹——大众媒体也称之为“航母杀手”,在战略上的逻辑依据、研发情况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这份报告显然在世界上很有权威性。
作者认为,报告的作者安德鲁·埃里克森是世界上研究这一课题的头号专家,也是认识到该导弹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第一人。埃里克森撰写了一份评估报告,对该导弹的起源、研发情况、作战环境下的可能用途及对美国海军的整体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究。简言之:该报告是对亚太安全问题感兴趣的中国问题专家的必读物。
正如埃里克森等人所强调指出的那样,过去几年里,该导弹先从研发过渡到零部件测试,后又过渡到美国海军上将威拉德2010年底置评时所称的获得初步运行能力。
资料图:汉阳HY-4260S半挂牵引车牵引东风21导弹。
埃里克森在报告中解释道:“真正令人吃惊的是,‘对反舰弹道导弹所持的否定情绪’非常强烈。一些人——包括颇有威望、冷战经验也最为丰富的为数不多的专业人士——想当然地认为,苏联工业时期设计的反舰弹道导弹是失败的,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存在诸多同样的缺陷……也有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人士称,常规反舰弹道导弹从技术上讲并不可行:还有人说,没有证据表明中国可具备这种战力。但从物理学上讲,发展反舰弹道导弹是行得通的;对中国人也好,对其他任何人也好,物理学皆为一理。中国有很多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在为他们的祖国效力。我们今天亲眼看到了上述结果,也看到曾一度停滞不前的中国国防产业以创新方式整合现行科技的能力。”
文章指出,北京已取得长足进步。埃里克森的报告表明,中国具备专业技术、专业人员、历史逻辑依据以及战略眼光去完成这项工作。
文章称,虽说任何武器一旦被冠以“航母杀手”的名号显然都会引发大肆宣传和猜测,但要了解“东风”-21D导弹的历史、发展过程及走势,学者们可求助的东西太少了。埃里克森的工作不仅给中国的这个重要“杀手锏”除去了面纱,更重要的是给学者们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指导文件。对或许并不了解这种武器的人来说,这份报告的可读性很强。
报告本身提供了大量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数据。这要归功于埃里克森对公开资源中的中文文件进行了彻底挖掘,这些文件披露了大量新信息——至少对作者来说是这样。比如说,报告记录了2010年5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公布的一份新闻稿。新闻稿强调指出,“东风”-21D导弹可命中“低速运动的目标”, “圆概率误差为数十米”。
埃里克森还谈到了其他人也详细解释过的问题,即发展这种导弹的历史逻辑依据。毫无疑问,1995年-1996年台海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那场危机让北京确信,有必要研制可对美国航母力量实施威慑或能将其打瘫痪的武器。
作者问过埃里克森博士一个问题:“东风”-21D导弹能否发展到具备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运载工具这种战力的水平。他通过电子邮件作了回复, “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运载工具执行反舰任务的实用性很小,因为反舰任务打的是单一移动目标。据推测,中国可能会发射多枚反舰弹道导弹,每枚导弹均携带一枚单一弹头,以对航母实施逐一打击。”
文章指出,与其说“东风”-21D导弹“可力挽狂澜”,还不如说是“让局势复杂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资料图:东风-21D导弹打航母想象图。
资料图:东风-21D导弹打航母想象图。
资料图:“航母杀手”东风-21D导弹。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