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练就决胜剑法――
敢闯作业禁区,叫板技术难题,有勇有谋方能百战百胜
炸礁队第一台炸礁平台船是从国外引进的老装备,排砟口位于10多米高的钻机套管顶部,高压水柱冲出的泥浆和石砟如同“泥石雨”从天而降,一个班次下来,钻机手就成了“兵马俑”。一年四季,无论酷暑严寒,钻机手只能头戴安全帽,身穿防雨衣,脚蹬长筒靴,苦不堪言。
能否将排砟口改在套管底部?一天,战士王文江突发奇想。征得领导同意后,他在套管下部挖了几个孔,结果泥浆再也不会从上面喷涌而出了,钻机手从此告别了挨“泥石雨”淋的历史,一个小小的钻孔,带来了一场行业上的变革,自此,国内外生产的所有钻机都沿用这一小革新。
创新的思维犹如马良手中的神笔,给装备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的同时,也让炸礁队尝到了甜头。
时间回溯到14年前,炸礁队承担了秦山核电站三期取水口炸礁工程,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要在坚硬的岩石上一次爆破出4条宽7米、深13米、长231米的吸水口沟槽。
爆破作业区距“核岛”只有20米,距电站泵房仅47厘米,要求震速必须小于2厘米/秒。如此高难度的爆破工程,不但炸礁队以前没有遇到过,在国内尚没有先例。
爆破能否顺利实施,不仅关系到秦山核电站建设的进程,而且,影响着国家的声誉、军队的形象。
面对这块“烫手山芋”,炸礁队官兵没有退却,知难而上。队长张冬生三下武汉,两上北京,向中国科学院和长江科学院的教授求教,请著名爆破专家现场授课。很快,32名官兵熟练掌握了秦山工程所需的炸礁技术。经过反复实验,探索出20多种雷管在水下引爆的各种技术指标,最终选择采用多段微差爆破技术。
“轰!轰!”一声天崩地裂的爆炸声响过后,海面上绽放出一朵硕大的水莲花,放置在“核岛”和吸水泵房的4台高精度测震仪记录下了1厘米/秒的震速,电站泵房毫发未损。在场的中外专家无不拍手叫好:“奇迹!奇迹!”
善于创新则难者变易。正是靠着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炸礁队敢别人不敢涉足的水域,敢干别人不敢接手的工程。
炸礁队担负国家重点工程上海洋山深水港任务时,施工进入倒计时,一块4.5万方的超大暗礁挡在炸礁队面前。在“技术攻关专家小组”的带领下,炸礁队官兵向着困难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实施一次性爆破。采取每隔4排加密孔措施,在国内首创孔内高段、孔外低段毫秒微差延时起爆网络,实现了超多排炮孔一次性爆破。
60吨炸药、1万多枚雷管,深埋于海底岩石。此起彼伏的爆炸声绵延不绝,岿然不动的礁石灰飞烟灭。那座曾在海图上标注的“小岩礁”,瞬间消失,成为了记忆。
近年来,炸礁队先后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8项,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奖4项,12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重大任务锤炼过硬队伍――
临危之时能受命,关键时刻敢担当,险重任务正是最佳练兵场
满目群山叠嶂,礁石暗藏海底。2008年10月,炸礁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以最快速度建造一个临时出运码头。当时,炸礁队官兵正散布在天南海北各个施工点,虽然不知道码头的用途,但闻听是政治任务,官兵们热情高涨,纷纷主动请缨要求参加此项任务。
开山炸礁石,海边摆战场。官兵们日夜激战在施工一线,科学定位钻孔、精确投放炸药,不仅两个月突击完成3个月的工程量,而且一次联排施爆就炸出一座140米长的成型码头。
随着工程的进展,官兵们了解到,他们参与的工程是为我军某新型舰艇停泊建造港口的第一步。
“工程铁军,现代愚公。”将军的赞誉与褒奖,给这支未入而立之年的年轻队伍以无上荣光。
光环的背后,是一次次重大任务的千锤百炼。那是1984年9月,刚组建两个月的炸礁队,奔赴我军某新型舰艇基地,执行洞库航道炸礁任务。
“白瓷样的坚硬礁石,每平方厘米抗压强度达1600公斤,12颗合金钢珠组成的金刚钻头,用不了3个小时就被磨平……”在工程指挥部第三工程大队炸礁队队史馆,政委杨硕向记者述说着当年炸礁队炸礁移山的战斗历程。
729平方米的炸礁平台,在4根巨大钢柱的撑托下,宛如一座钢岛,巍然鼎立于波涛浪涌中。每钻一个孔,都比要求超深两米,每清挖完礁石,都检验一次爆破质量,炸礁队的每一名官兵深知,“他们干的是海上永久性的工程,一孔一炮都关系到舰艇安全、港口码头的寿命和部队战斗力建设。”
工地就是战场。战场无亚军,工地同样不允许一丝一毫的失败。年轻的炸礁队官兵在没有炸礁经验、专业知识缺乏、装备陈旧落后的情况下,靠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连续奋战60多个昼夜,首战告捷,并创下了“敢打恶仗、能啃硬骨头”的响亮名头。
29载炸礁砺剑,29载使命在肩。炸礁队官兵投身特殊战场,南征北战,苦练打赢,被誉为“海上长城”精品工程的主力军,“国字号”重点工程的突击队,英勇善战、战无不胜的“水下愚公”。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