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个家伙一面狠狠地踢桐斌的会阴部,一面歇斯底里地嗥叫着,他的吼声引来了更多的暴徒。这时有两个暴徒举起钢棍,向桐斌的头部猛击,鲜血立刻冒出,他倒下了。可是这些自称是“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暴徒,并未就此罢休。
“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资料图)
摘自人民网,作者:彭洁清 系姚洞斌夫人
穷人家的孩子考第一
姚桐斌192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读完小学后,由于家境困难,父亲不想让桐斌继续读书,可是校长十分喜欢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数次来到姚家劝说:“像这样好的学生实在可惜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终于同意让桐斌上无锡县中学。
上中学后,家里的开销更大了,桐斌不得不辍学。父亲给了他一点资金,让他在镇上摆个小摊,卖点香烟、火柴、袜子等日杂品。两年后,他带着一点点积蓄来到上海读高中。由于缴不起住宿费,他只好睡在教室里。
此时,上海和无锡都先后沦陷。桐斌不愿生活在日寇的铁蹄下,便瞒着父亲,和四位同学越过日军的封锁线。1939年他终于到达江西省吉安县,考进了国立十三中的高中部。
桐斌读书十分用功,毕业时,在江西全省会考中,取得个人总分第一名。
桐斌报考了五所大学,均被录取,他选择了当时迁往贵州平越的交通大学。
桐斌上大学时勤工俭学,为校方做些打扫试验室、分发邮件等工作,还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补习物理,以补助生活费。1945年他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1946年桐斌参加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费留学考试,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桐斌看中了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
欧洲十年
伯明翰大学于1947年秋迎来了一位高高瘦瘦的中国青年——姚桐斌。他选择了在工业冶金系攻读博士,师从国际铸造学会副主席、伯明翰大学终身教授康德西博士(V·Kondic)。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垮台,1949年桐斌已没有公费,只好把两年的费用匀作四年使用。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桐斌仍然于1951年获得冶金学博士学位。
1952年1月,桐斌在英国伦敦帝国科技学院任实习指导员,并继续深造,1953年即从该学院毕业,并获又一学位,同时还在该学院任教和做研究工作。
在英国留学时,桐斌组织参加了进步的“中国科学者协会英国分会”和“中国留英学生总会”的工作并担任过留英学生总会主席等职务。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了,桐斌和海外留学生激动万分,他们向国内发了热情洋溢的贺电,并得到了回电。
作为学生会主席,桐斌到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宣传新中国蒸蒸日上的情况,这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注意(英国当时未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一天,桐斌接到伦敦警察厅(ScotlandYard)的通知,要他限期离开英国。这时,世界首席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E。Pivowarski)听到此事,邀请桐斌去联邦德国亚琛大学工作。
1954年初桐斌即赴亚琛大学报到。他扎实严谨的学术基础和工作作风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亚琛大学期间,桐斌写过多篇关于金属粘性及流动性的论文,并自制仪器研究金属粘性,他的工作获得了好评,被好几个国家的大学邀请讲学。但是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宣传社会主义祖国,他要让人们在了解他的学术观点的同时也了解新中国。在此过程中,桐斌自己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受到了党的教育,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十二名大学生起家
1957年底回国后,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和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都希望桐斌能去他们那儿工作。但后来,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指名要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五院)工作,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
桐斌来到了第五研究院的材料研究组(后来扩建为研究所)。那时该组只有12名大学毕业生。每人一张三屉桌,除了一台ROW立式金相显微镜外,没有其他仪器设备。当时有人问这位归国专家为什么要到这么一个小单位来工作,为什么不去大学当教授或去做更重要的工作时,他回答道:“我回国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七〇三所的任务是研制火箭材料和工艺。一枚火箭有很多分系统,每个分系统又有数以万计的元器件、零部件,因此火箭材料成百种,上千项,包括金属、非金属、有机材料、无机材料,等等。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材料工业水准不高,连一些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更谈不上航天材料了。因此,火箭材料的研制均是从零开始。
在研制出这些材料及其相应的工艺后,还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接近火箭使用条件的试验,如高温、超低温、振动、密封、烧蚀、腐蚀、老化等,其工作之艰难可想而知。
七〇三所后来调来一批大学毕业生和一些留学苏联的博士生,但是他们实际工作经验不多,为了帮助这些工程技术人员成长,桐斌付出了巨大精力。他亲自讲课、指导,还从外单位请专家来传授知识。冶金界的元老李熏博士和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就到七〇三所讲过课。
桐斌要求技术人员做完实验,必须写详细规范的科学技术报告,他亲自审阅七〇三所的每一份报告,并作批改。一位高工满怀深情地回忆:“姚所长对我们的报告看得可仔细啦!技术方面不必说,哪怕错了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也都改正过来。我至今还珍藏着姚所长在我一份报告上的批示。”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