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庆泉:我大女儿说我是英雄吗?不是,不是。英雄是谁呢?比方说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这空军还有王海那个张积慧、罗盛教,还有属于我们一块的那个于树昌,这才算英雄,我不算英雄,我到啥时候我也不承认。
解说:从57年前在石岘洞北山战场上的蒋庆泉的步行机(步话机),完全沉寂后,步行机(步话机)员陆鸿坤一直在寻找着蒋庆泉,他脑海里一直回响着那顽强的声音。
陆鸿坤:整整57年了,没有一天不想的,晚上睡不着觉就想。他那个又是嘶哑的喉咙,又是那个就是,那种要炮的滋味,就是不是像我讲的,我没办法形容,好像就是实在就是从心肺里面发出来的那个声音,就是讲不出来的,炮啊炮啊炮啊,就这样子,惨啊。
解说:2010年两个老战友,通过网络终于找到了对方,在与陆鸿坤通过电话联系后,蒋庆泉转天就坐22个小时的火车赶到无锡,终于有人可以证明自己曾经忠诚地战斗过。
蒋庆泉:真相大白了,才敢承认有这段历史,要说我一点委屈没有,这是说假话,我有不平的地方,还有怨气,有怨气就等于错怪了孩子,哪有不错怪的孩子,当然我不辩驳这些事,就甘心就自己咽下去就行了,终归我还回来了,那些死的呢。
许戈辉:在蒋庆泉的世界里,有两个蒋庆泉纠结了他半个多世纪,因为无法证实那个战斗的蒋庆泉,他倔强地选择了隐身在俘虏蒋庆泉的背后,任由荣与辱撕扯着自己的灵魂。老兵不死,凋零的只是容颜。对于这些老兵们来说,无论身上的疤痕,其是心里的伤痛,只要曾经真实的战斗过,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坚持的呢?
许戈辉:1959年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了一本计述朝鲜战争的书,名为《朝鲜人民正义的祖国解放战争史》,这本书歌颂了金日成带领朝鲜人民打败联合国军的丰功伟绩,书中一个叫做杨根思的志愿军连长,是这本书中记载的最高军阶的中国军人。书中第148页写到,在这个高地上,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杨根思,打退了优势敌人的八次冲锋,毙伤敌军500多人,他们为了守卫这个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充分发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主义和崇高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解说:在江苏省泰兴市行政区域划调整时,这个叫做根思乡的小镇,是该市唯一一个保留下来的乡,而且这个名字还将永久保存。在杨根思烈士陵园,烈士碑文为陈毅元帅手书,在纪念碑的竖碑上,镌刻着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元帅的题词。而这座雕像,则将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定格在了属于他的那个辉煌一生。
1950年11月21日,联合国军总部几乎所有的摄影师,都赶到鸭绿江边的惠山镇来抢一个新闻头条,这一天联合国军东线部队美步兵第7师主力,进至鸭绿江边,面对中国升起了美国国旗。此前,志愿军的第一次战役刚刚结束,联合国军虽遭迎头阻击,但仍然认为中国是象征性出兵,因此麦克阿瑟要发动一次能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在12月25日前结束朝鲜战争。
王树增(作家):但是我们的主力部队都在西线,我们拿什么部队去阻击他?临时在国内调来的,从哪调来的?从华东地区调过来的,也是从上海苏浙一带调来的,是我们的老三野的部队。
解说:奉命而来的第9兵团,原计划在辽阳、沈阳等地,稍事休息并换装,但由于美军在东线的推进,在中央军委紧急入朝的急令之下,十几列火车只在沈阳稍停片刻,就火速开进。停车的时候,东北边防部队看见入朝官兵单薄的衣装极为吃惊。
范执中(时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宣传干事):三斤重的棉衣,底下都是胶鞋,连棉鞋都没有,棉帽没有,不像东北的部队,它第一批进去的都换了装备,全部是高寒地区作战部队的装备。我们是南方的,来不及。包括杨根思在内,这些来自江南的战士们,没有任何高寒区作战经验,很多战士甚至是第一次看到雪,而1950年冬天,朝鲜北部遭遇百年未遇的严寒,积雪厚达40厘米,气温骤降至零下40摄氏度。
王树增:第一天行军就冻伤了很多,到处白茫茫的一片,包括天上那个太阳,也就像那个白纸片一样。
范执中:一出去,风一吹,耳朵就大起来了,这个吸气出来的马上眉毛上都冰起来了,都这样的。
解说:11月24日也就是麦克阿瑟的最后攻势发起日,美军各个兵团已经备战就绪。然后他们并不知道,在那些冰天雪地的荒原和谷地里,因此隐蔽集结着15万虎视眈眈的中国军队。11月27日拂晓,当美军还在鸭绒睡袋中酣睡时,在冰天雪地里折服了整整6天,又冻又饿的志愿军第9兵团战士,突然从积雪中现身,向强大的联合国军发起了猛烈突袭。长津湖的寒夜瞬间成为火海,战斗惨烈而焦灼。两天的激战下来,志愿军无休止的攻击,依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王树增:在日本的自卫队的教科书当中,有这样的表述,联合国军最怕什么?最怕中国军队士兵的胶鞋底和冰雪摩擦的沙沙声。他们踏着炽热的火网,一拨一拨地冲上来,一拨倒下一拨又涌起来。
解说:在长达70公里的山沟里,美军部队被切成了数段,为了避免全军覆没,美军必须打开接应的通道。29日凌晨,美军最强悍的陆战第1师,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志愿军1071高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因为这个高地是他们活着离开朝鲜的唯一通道。
王树增:他们认为没有重炮的轰击,没有飞机的轰炸,这山头也不可能有活着的人了,因为在这种气温之下,任何人你就有再好的御寒装备,一宿也把你冻死了,因为气温在零下30度。但是他们恍恍荡荡地走到那个山头,已经眼瞅着可以插上他们的美国国旗的时候,军旗的时候,雪窝里就能站起来人来,而且还是活着的人,而且还是能战斗的。这个让美军十分地惊讶,他们不相信,拿他们的回忆录说,眼前的情形如同幻觉。
解说:据守高地的是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第3连第3排,指挥员就是杨根思,一直饿着肚子的杨根思站在阵地上,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下,驻守一天一夜的他,已经打退美军的第8次进攻。这块不足一百平方米的阵地,被满天的炮火翻了好几遍,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3名伤员。而所有的弹药全部打光了。
范执中:那么在这个情况下面,杨根思知道这个敌人还会进行第九次,第十次的攻击,他是做好了思想准备的,他要实现他战前的诺言,就是人在阵地在。
解说:3名伤员被杨根思命令离开,他们给他们的杨连长行了个军礼,他们知道今后再也见不到这个说话温和的老大哥了。看着战友们都撤下1071高地,28岁的杨根思,拿起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独自留在空空的阵地上,等待40多个美军士兵慢慢逼近时,如雕像站立的杨根思突然拉响了手中的导火索。
王树增:虽然杨根思的牺牲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官兵的牺牲并没有阻止住美军海军陆战1师的完整撤退,尽管这场阻击场被美方来讲,认为他们是一场胜利之战,但是毫无疑问,在这场战役当中中国官兵表现出英雄主义精神。就如同他们说的一样,幻觉一般的,存在于他们美军士兵的脑海之中。
解说:这一幕后来在影片《英雄儿女》中,被真实再现,志愿军战士王成手持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经典一幕,即来源于杨根思在1071高地上发生的一切。
就在杨根思拉响炸药包的时候,范执中正在杨根思驻守高地下的指挥所里,那一声巨响惊天动地,在场的所有人都泪流满面。后来范执中从撤下来的伤员那里,知道了高地上发生的一切,他连夜赶写了讣告发回师机关,第二天范执中就到阵地上查找杨根思的遗体。然而,连夜的大雪厚厚地覆盖了一切,直到转年春天,人们才在阵地上找到了一件残破的军大衣,上面写有杨根思的名字口袋里还有两个冻得坚硬地土豆。
1951年杨根思牺牲的消息,传回他的家乡泰兴,老乡们自发筹资建成杨根思祠,一直到今天,扩建成为杨根思烈士陵园。而这座雕像的位置,就是杨家老屋的原址。这个出身穷苦的南方小伙,1922年出生,22岁时,参加新四军后只回过一次家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和杨根思一起长大的表妹,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但她对这位英雄表哥的容颜,却是记忆深刻。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