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2月18日,台湾“外交部长”叶公超发表谈话称,“目前在韩境联军所掌握之中国战俘,已有多人强烈表示不愿回到铁幕之中…… 将此辈刚领悟自由意义之中共及北韩战俘强迫遣送至共产暴政巨掌之下,既不民主,复背基督教义……”
从1952年1月15日美国参联会重新发给李奇微的指令来看,台湾当局的表态,无疑已影响了美国政府的态度:“作为最后的立场,你获得授权同意全部交换战俘,但是不能使用武力强制遣返。”
此后数月内,美方立场在“自愿遣返”和“全部遣返”间摇摆不定。
1952年2月14日,联合国军首席谈判代表乔伊海军上将致电参联会称,“联合国军的任何单边的甄别、以期制造既成事实来解决强制遣返问题的做法,都将构成美国方面的背信行为,而且必然会引发共方对我方战俘的报复。”
叶公超随即于2月25日通知美联社,“‘中华民国政府’对凡自愿来台参加反共抗俄工作,并经盟军考察属实之投诚‘匪俘’,均可接收来台。”
2月27日,参联会又致电李奇微,表达了“最后的最后立场”:美国政府不会强制遣返战俘。同日,美国驻韩大使MUCCIO致电称,“我们知道我们的军方带来了很多的中国人,他们的团队分布在翻译和公民教育学校人员中……我个人有个感觉:中国人已经影响了巨济岛和板门店的事态发展。”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罗伯特阿奇奈利指出,“尽管对华盛顿的支持绝对依赖,但国民党政府远不是顺从的冷战代理人,并且对美国政治的理念和运作都能产生自己的影响。”
“扳道工”蒋介石
此后两月内,台湾仍不断在各种场合强调:“可接受自愿来台的战俘”。
前有中苏强硬要求按日内瓦公约遣返全部战俘,后有台湾不断制造舆论压力,夹缝中的美国政府,只得在两种立场间不断摇摆、反复辩论。
艾奇逊在1951年2月8日意识到,“战俘问题将成停战谈判唯一悬而未决问题”。美国政府急于甩脱战俘包袱。
中国方面,由于战争初期出奇不意的战略优势渐渐消失,在战俘问题立场上也一度有所松动。1951年4月17日,台湾驻韩“大使馆”报告:“中共代表暗示能接受遣返俘虏80%以上。”
于是,美方于4月8日开始在巨济岛战俘营中重新调查、甄别俘虏意愿。美方希望既无强迫意愿、又能顺利达成80%之数,从而尽早达成谈判协议、结束战争。
这次决定战俘们最终命运的甄别开始前一天,台湾特工和变节者也积极行动起来了。几十年后,许多战俘仍记得那些人在1952年4月7日-8日间的疯狂。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