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战争一周年 分析称西方国家是唯一赢家
编者按
利比亚战争是继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之后,由西方国家主导发动的最新一场局部战争。与前几场局部战争相比,这场战争在西方国家介入程度、军事打击模式、战争进程、战后局势等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点。时值利比亚战争发动一周年之际,利比亚国内局势并未像人们想象地那样乐观。3月6日,利比亚班加西及周边地区城市委员会甚至通过决议,宣布利东部昔兰尼加地区实行自治,紧接着的黎波里和班加西便爆发了大规模游行反对东部宣布自治,利比亚各派势力的内斗呈白热化趋势。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现代战争“军事服务于政治”的特征则更加明显,从利比亚目前的现状来回望利比亚战争,对其所表现出的新内容和新特点进行回顾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场战争,更好地应对国际安全形势变化,从而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为保卫国家安全稳定筑牢国防基石。
战局呈现明显三个阶段
自2011年3月19日开始,利比亚战争一直打到了当年10月底,期间前政府军、时为反政府武装的执政当局军队和北约军队三股力量相互交织、消长不一,导致战局反复不定,呈现出明显的三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利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力量对比悬殊,内战呈“西攻东守”之势
自2011年2月15日开始,利比亚东部的班加西、贝达等城市相继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执政42年的领导人卡扎菲下台,并与警察发生冲突。卡扎菲政府随即开始了针对违法者的“逮捕行动”,并称“决不容忍任何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内战就此爆发。2月27日,利比亚反对派在东部重镇班加西宣布组建成立由民主化支持者、利比亚王室后人、部落领袖和宗教极端主义者构成的“利比亚全国委员会”,但由于该联盟武器装备落后,组织较为松散,内部各方利益仍处于协调状态,战斗力十分低下。虽然反政府武装曾一度控制了的黎波里附近的扎维耶地区,但政府军稍加反击,便呈节节败退之势。西方列强的停火警告并未能阻止政府军对反政府军的进攻,3月13日,继收复西部城市扎维耶以及东部的贾瓦德、拉斯拉努夫、布雷加等城市后,政府军开始向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及其他东部城市推进。卡扎菲之子赛义夫3月16日宣称,48小时内解决班加西的战斗。3月17日,政府军在坦克和大炮的猛烈攻击下包围了反政府武装大本营班加西,反政府武装危在旦夕。
第二阶段:西方国家军事打击利政府军,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形成僵持
3月19日,以执行联合国1973号决议为借口,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发动了“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法国战机率先空袭利比亚,在反政府军东部据点班加西附近摧毁了政府军至少14辆坦克和20辆装甲车,解了班加西之急。随后,美、英联军对利比亚政府军的早期预警雷达、地对空导弹发射器、固定与移动高射炮基地和通信站等主要军事目标进行了攻击,并袭击了与反对派武装交战的地面部队。3月23日,得到重整的反政府武装宣布在班加西成立“利比亚过渡政府”,取代之前的“临时全国委员会”。3月31日,美国将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移交北约,军事行动代号改为“联合保护者”,继续对利比亚政府军进行军事打击。北约联军连续的空袭,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政府军的进攻势头,但由于政府军及时改变战术,其作战能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被削弱。此时,反政府武装虽得到联军的装备支援,但战斗力仍然孱弱,双方进入拉锯争夺过程。相互胶着的状态一直持续到6月,据统计,北约已出动飞机1万架次,摧毁了政府军大约1800个目标。期间,政府军与反政府军在东部城镇艾季达比耶、沿海城市米苏拉塔、石油重镇布雷加、拜尼沃利德等城镇进行了反复争夺,僵持不下。
第三阶段:北约军事打击手段不断升级,战事朝利于反政府武装方向发展
进入6月下旬,北约升级了军事打击手段,使政府军的伤亡不断上升,战争态势向有利于反政府武装的方向发展。为“更精准地打击地面目标”,北约开始为战机加装钻地弹“掩体毁灭者”,并使用对地攻击效果更好的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有效提高了对卡扎菲部队军用车辆、军事设施和地面部队的打击效率。此外,为提高反政府武装的作战能力,北约派军事顾问帮助其训练士兵,提供作战指导,传递战场实时情报,将反对派手中有限的火力又快又准地集中在敌方阵地。美国“掠食者”无人机不仅为反对派进攻之路“清障”,还不间断提供周围地形地貌信息。北约打击手段的不断升级,加剧了卡扎菲政权的瓦解速度,利比亚政府军大量高级军官集体“出走”、“变节”,不少士兵投靠反政府武装,成为反政府武装的主力。利比亚形势迅速发生了变化,反政府武装由守转攻,政府军开始节节败退。8月16日,反对派武装完成对首都的黎波里的包围,并于28日完全占领该城,标志着政府军败局已定。随着卡扎菲及其五子穆坦塞姆在逃离苏尔特时被抓获击毙,“全国过渡委员会”于10月23日宣告利比亚全国解放,战争结束
利益争夺主导战争全程
利比亚战争发生一年来,人们一直在对这场战争进行反思。从利比亚的现状往回看,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本质及发生原因,因此,就不难得出这场战争与什么有关。
部族利益之争是战争爆发的罪魁祸首
利比亚内战的爆发有卡扎菲统治过于专制和严苛的因素,有中东地区掀起的抗议浪潮因素,但根本因素是国家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在部族间分配的不平衡。
利比亚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大小部落有几百个,其中较大的有6个。利比亚人普遍重视自己的部族身份,一定程度上该国仍是个部族国家。1969年卡扎菲军事政变成功后,将利比亚的政治中心整个向西迁移,重新定都在的黎波里。在政治权力分配问题上,卡扎菲对不同部落亲疏有别,将同部族的亲信提拔到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安全岗位和决策主管的位置,使得国内绝大部分武装部队控制在卡扎菲自己部落的手里。在社会利益分配问题上,卡扎菲偏袒首都和周围地区的部落,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导致利比亚东部地区弱势明显,部族之间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因为上述原因,东部部落曾在1993年10月和2006年举行过大规模抗议,这次也是位于班加西的东部部落率先行动。利比亚境内6个大部落中的4个因为同样的原因投入到反对派阵营当中。当年是代表西部部族的卡扎菲政权,取代代表东部利益的伊德里斯王朝,这次则是代表东部部落的“全国过渡委员会”重新夺取政权。从根本上说,这不过是一些部族代替另一些部族进行统治。自去年10月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布全国解放以来,部族争斗仍未停止,部族之间仍经常因争夺地盘爆发武装冲突,这进一步验证了部族利益之争是内战爆发的罪魁祸首。
利益难平衡是战争进程缓慢直接原因
海湾战争持续42天,科索沃战争持续78天,伊拉克战争从爆发到大规模战事结束大约为35天,而利比亚战争自2011年3月19日开始,一直到10月31日,北约才宣布军事行动结束,战争持续时间为6个多月。利比亚政府军的军事实力远不及萨达姆和南联盟的部队,而此次战争持续时间却最长,究其原因,是北约内部在利比亚战争问题上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没有达成一致意愿。美国由于持续的战争伤痛、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民众的反对,对利比亚军事行动较为低调。法国想借利比亚战争重塑大国形象,收回其势力范围,保护法国在利比亚的利益,萨科齐更想借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故军事行动较为积极。德国、波兰等国在利比亚没有更多的国家利益,更不想为美英法实现自身目的去“埋单”,不愿参与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
北约之间的“神散”直接表现为军事行动的“形散”。首先,在是否对利比亚动武问题上,成员国分歧严重,导致北约闭门会议整整开了3天。其次,在军事行动指挥权问题上,军事打击开始后,法国、英国和美国一直是各自指挥自己的部队。对于一场联军行动,三国甚至给出不同的行动代号。美国将行动称为“奥德赛黎明”,法国以一种叫做“哈马坦”的北非沙漠热风命名,英国则称之为“Ellamy行动”。军事行动不过几日,西方主要参战国就陷入关于行动指挥权的争执,法国国防部宣称军事行动只是由美国“协调”,而非指挥。世界霸权国家美国与地区霸权国家英法产生了分歧,美国于3月31日向北约移交了指挥权,并在4月2日退出了对利比亚的空袭。第三,在支持升级军事打击力度上,北约接替军事行动指挥权后,虽继续对利比亚政府军进行打击,但由于美国的退出,联军缺少打击地面移动目标的武器,打击效率明显下降。英法两国主张其他盟邦增派战斗机加大空袭力度,但各国都有自己的打算,北约28个成员国中只有6国在执行空袭打击行动,其他派兵参与行动的国家均对参与程度进行了限制,有些只执行巡逻任务。西班牙、荷兰、德国和意大利并没有增加武器装备或增兵。美国也将其A-10攻击机撤出了利比亚战场,而这种能够低空飞行的战斗机被法国认为是打击卡扎菲装甲部队的最佳机型。法国和英国外长公开指责北约“做得不够”,并要求美国战机重新执行轰炸卡扎菲地面部队的任务。北约之间分歧的背后是各自的利益权衡,表现出来的是军事打击规模有限、效率不高,导致的结果是使利比亚战争陷入僵局,进程缓慢。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