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警-2000”预警机起飞训练。来源:中国军网
预警机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担纲抓总的“杀手锏”装备,是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我国新时期国防科技领域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实现从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跃升,跨入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先进预警机研制能力的国家行列。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作为带队长机,引领庞大机群,以矫健的雄姿,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扬国威,振军威!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预警机研制过程中孕育与升华的预警机精神,更是全体中国电科人和军工战线同仁们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事业伟大精神无价
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和国家信息化建设主力军,在预警机研制过程中,中国电科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瞩目的辉煌和奇迹。
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军委一直对预警机的研制事业高度关注,中央军委领导经常亲临现场视察,目睹了预警机研制过程的感人场面,总结并凝练了预警机精神――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预警机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定信念,勇攀高峰、赶超一流的进取精神,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全局观念,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预警机精神集中体现了军工文化的优秀传承,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的发扬光大,展现了中国电科近十年发展的精神文化成果,彰显了中国电科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和国家信息化主力军的重要作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预警机精神的核心就是在新时期,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自主创新,奋发图强,为国家、为民族、为国防事业“争口气”!
资料图:美国空军列装的E-3C“望楼”预警机
自力更生勇挑重担。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作风,也是国防科技工作者始终如一的传承。在国防尖端领域,一个伟大而自尊的民族决不能幻想别人的恩赐!惟有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祖国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预警机这样重大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只能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在预警机研制工程中,自力更生这个中华民族的优秀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彰显。面对重重技术封锁,在党中央、中央军委英明决策下,中国电科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充满希望的自力更生之路。
拥有预警机是我军多少年的梦想和期盼。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曾探索研制“空警一号”预警机,却因技术匮乏和国力限制,这架飞机最终成了一个存放在航空博物馆内的展品,但它从此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不灭的火种!
预警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难度超常,而且,当时国内的各方面的配套基础还很薄弱,要想自主完成预警机研制这样的浩大工程,是何等艰难!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作为军工电子国家队、信息化产业主力军,中国电科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神圣使命,为了国家安全,为了民族尊严,开始了自力更生研制预警机的伟大征程。在集团公司的统一指挥下,中国电科各参研院所向研制征途上的世界难关发起了全面总攻!
在中国电科人自力更生研制预警机的征程上,涌现出了无数标杆式的模范人物,而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
要“争口气”,就是要对“中国人一定能行”的信心始终坚定!发展祖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始终坚信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早在1992年,他就果敢地站出来,联合十几位老专家联名上书,请求自主研制预警机!这一主动请缨的壮举,很多人根本不敢想象:预警机研制这样复杂浩大的工程,国内技术储备和配套能行吗?怀疑、否定和阻力,接踵而来;压力、挑战和艰难,不言而喻。然而,王小谟始终坚定地站在风浪的最前沿。他对我们的科研团队有充分的自信,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充分的自信。他坚定地说:“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我们不但要研制出预警机,而且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
空警-2000配备了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机载相控阵雷达。(中广网 记者渠晓静 摄)
要“争口气”,就是要对“中国人自己干”的铮铮誓言始终坚持!发展祖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始终坚持要立足于自主研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在雷达领域屡建奇勋的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了预警机对我国防空体系的重要性,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预警机的预先研究之中,并率领军工电子人逐步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两高一低”技术,并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自主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结合自身几十年的雷达研制经验,意识到我国疆域广阔,需要装备不同类型的预警机,很早就提出了中国预警机要走体系化的发展战略。后来的研制历程也充分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要“争口气”,就是要对科研一线数十年如一日的始终坚守!发展祖国的预警机事业,王小谟始终坚守在科研最前线。茫茫戈壁紧张的试验现场,地面40多度的高温,机上有高分贝的噪声干扰,年近七旬的王院士仍然坚持奋战在现场,一次上机往往就达4个多小时,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这样一干就是整整两个多月!高强度的工作,超负荷的运转,他硬是挺了下来,哪怕累病了,也坚决“不下火线”!2006年,预警机研制最为关键的时刻,王院士在外场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就在大家忧心忡忡时,又一无情打击接踵而至,王院士被诊断出身患淋巴癌!这一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令每一个人焦急万分!但大家看到的,依然是王院士镇静平和的笑容,听到的,依然是王院士对预警机事业的无尽牵挂。躺在病床上,王院士一边输液,一边和设计师面对面探讨交流。病情稍有好转,他又拖着虚弱的身体赶到了热火朝天的试验现场。
为了预警机事业的未来,王小谟始终强调要通过工程实践带动人才培养,并在繁忙的工作中手把手带出了一个以年轻专家为核心的领军人才队伍,成为国产预警机事业的中流砥柱。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管面临怎样的挫折,王小谟始终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信念为支撑,脑海里跳动的总是预警机事业的脉波,心里牢记的永远是党和人民的重托!历史应该铭记这位坚定而朴实的老人,正是他的坚信,为自主研制预警机注入了不竭动力;正是他的坚持,燃起了预警机研究的燎原之火;正是他的坚守,绘就了国产预警机谱系的多彩蓝图!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