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环球军事

强硬或温和 美国对台军售政策被赋予新的使命(图)

www.sinoca.com 2011-10-23  中评社


美国对台军售是观察中美关系起落的风向标 

  香港10月24日电/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林红博士在《中国评论》月刊10月号发表专文《美国智库视野中的美台军售问题》。作者认为美国“为了确保台海始终处于美国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对台军售政策被赋予新的使命,即一方面,在一个难以测定长度的‘现状’时期保持对中国大陆的约束力。另一方面,传达提升美台关系的信息。”而美国“目前主流的观点是继续支持美国执行对华‘双轨’政策,认为军售在美国的平衡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内容如下:

  强硬或温和:华盛顿智库学者的两种声音

  2008年以来,针对中国整体实力的迅速上升和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美国智库学者开始关注一个重要的议题,即确立过去三十年来中美关系的基础是否已被动摇,具体地说即是,以中美三个公报与《与台湾关系法》、里根六点保证为杠杆的平衡战略是否已被打破,美国对台军售政策是否需要重新调整。目前主流的观点是继续支持美国执行对华“双轨”政策,认为军售在美国的平衡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不过,由于对中美关系的不同设定,智库学者其实对军售问题存在不同的主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派。

  (1)强硬派立场。这一派学者的基本观点是,为了保持两岸军事实力平衡,美国应通过军售方式,保持甚至加大对台湾的军事支持。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中国军力提升太快并表现出明显的全球战略企图,随着两岸军事实力迅速拉开,两岸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可能助长中国的全球野心,危及台海和平,令人担心;二是马英九上台后的台湾军售案相比陈水扁时期要处于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如果美国要卖武器,理论上说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持这种强硬立场的智库学者在人数上相对较多。这些学者对美国的军售政策和台湾方面的政策都提出了批评,认为美国对台军售应该有持续性,否则会在未来给美国带来更大麻烦,也将影响美国对台湾和其它亚洲盟友的安全承诺。

  “对台军售案不宜搁置过久,如果继续没有进展,美国对台湾的防卫承诺将受到怀疑。”马英九刚上任时,部分美国学者在军售问题上曾乐观地预测,由于行政和立法机构都掌握在执政的国民党手中,通过军购案应该比陈水扁时期要容易得多,“美国将更有机会更稳定地向台湾提供军事协助”。但马英九上台后却没有如他们所愿积极推进美台军售,而是“为了改善两岸关系故意拖延军购”,因此美台军售进展不大。

  强硬态度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一些深刻的忧虑和由此生发的想像。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学者迈克尔.切斯一直关注中国国防预算变化和军费透明问题,他认为自1997年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解放军实现军事现代化的重要动力,而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好转后,中国的国防预算将与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兴趣联系在一起。他隐含地表达的忧虑在另一些学者那里表现得可能更直接。

  2009年1月,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卜大年与普林斯顿大学学者费德保在共同执笔的《美国的亚洲战略报告》中表示,中国崛起为大国后在外交和军事上会采取什么立场,充满不确定性,“中国军事大有进展,台湾却没有为自己的防卫能力做足够的努力,而美国在协助台湾提升自卫能力并阻吓中国的诱因方面,做得也不够。”“如果台湾孤立绝望到一个程度,其政府和人民乾脆投降,接受中国任何条件。如果美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日韩和亚洲盟友都会质疑美国的安全保证”从文字上看,这并不是一种分析的态度,更近于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中国军事上长进有危险,台湾自己不争气令人着急,美国瞻前顾后令人沮丧,作者甚至还进一步想像到了美日、美韩安全关系将会如何受之影响等等。这样一种从想像出发的判断不仅高估了美国对两岸内部关系的影响,高估了马英九在军售议题上获得岛内共识的可能性,更主要的是,完全无视两岸构建和谐关系的努力对于缓解军事紧张的意义。

  还有一些支持继续对台军售的学者则坚决维护美国决策的独立性,他们的担忧表现在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对美国决策的可能影响。2010年2月,就在奥巴马上任后首次对台军售案宣布之前,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资深学者葛来仪公开表示,中国不要因为其对美国的重要性而认为可以影响美国的决策,美国的军售政策不会受外国影响而改变,中国的反对不足以阻挡美国出售F16的决定,“如果中国大陆真的期待对美国的重要性可以影响美国对台政策到了停止对台军售的程度,那我觉得他们真的误判情势”。这样一种威胁既是葛来仪一贯立场的体现,也不排除有这样一种可能,即她站在“非官方”的立场表示强硬的姿态,以平衡不得不对中国表现柔和姿态的政府决策。一直以来,美国智库学者其实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他们帮助政府表达无法写进正式政策的各种姿态,或者帮助政府在决策前试探大众舆论与对方反应。当政府很强硬时,智库的声音会相对缓和,而当政府不得不选择柔和时,智库可能会策略性地采取强硬姿态。

  (2)温和派立场。这一派学者将军售问题与中美关系的利益需要联系在一起,也看到了两岸关系最新发展对美国政策的影响。他们认为美国的对台军售政策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但是考虑到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总体形势,建议美国应根据当前的变化,适当地调整其军售策略,逐渐减少对台军售。相对而言,这一派的声音在华盛顿较弱。

  弗吉尼亚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哈里.哈丁在2011年3月CSIS的一次研讨会上表示,鉴于两岸形势的变迁,美国有必要重新看待台湾(a fresh look at Taiwan),而他个人不像一些学者那样担心台湾问题会给中美关系带来巨大的风险,美国售台武器不能被认为是美国对台湾独立的支持,而仅仅反映美国对台湾安全的关注。他没有明确表示是否应继续售台武器,但他所提出的“a fresh look”很耐人寻味。笔者的理解是,当台湾安全连台湾人自己都不再担心时,美国以台湾安全为理由的军售政策必然会动摇,否则,只能解释为美国定义的台湾安全其实与台湾人自己的感受无关。史汀生中心东亚研究室主任容安澜也有一个基本判断,即军售可能为台海两岸关系带来问题,如果影响到两岸关系,马英九可能会选择避免激怒北京,美国应该正视这一变化。他认为,军售是一个敏感而有争议的话题,但即使这一话题很敏感,现在美国也应该认识到军售问题正面临一个与前一阶段不同的全新的框架。有些美国人不愿看到军售减少,只是一厢情愿,军售问题取决于具体情况的需要。如果两岸确实达成了和平协定,内容包括有效降低两岸军事紧张状态,美国应该能够容忍,包括在军售上逐渐减少。在这个问题上,容安澜持一种现实主义态度,对于军售的功能、局限有较明确的认识。

  CSIS太平洋论坛总裁柯罗夫也认为军售问题的处理对两岸关系有重要影响,但如何继续执行军售政策取决于如何看待两岸关系发展对美国的影响。他表示美国如果真的不会担心台湾与大陆愈来愈紧密,就应慎重处理对台军售,如果对台军售处理不好就会把两岸关系搞砸,一旦两岸关系破裂,美国将面临有更大的危机。柯罗夫没有提出要停止美国对台军售,他建议为了处理好国内的政策压力,美国应该优先处理已经达成共识的但尚未执行的军售案,新案可进一步考察两岸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后再决定。

  总的来看,关于奥巴马应该对军售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美国内部始终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些学者始终将中国大陆看作潜在的威胁。他们担心两岸之间太接近,美国失去控制,因而希望台湾作为美国战略筹码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因此,在军售问题上倾向于主张奥巴马不改变既有的军售政策,甚至应加快加紧和扩大对台军售。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两岸稳定是美国多年作为的结果,不应再增加复杂因素,因小失大,更不希望像陈水扁时期那样造成麻烦,形成美国“战略上的困境”,因为军售政策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妨碍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如果两岸关系再现危机,美国的“战略困境”也将再次出现了。两种意见侧重不同,因而得失计算各有不同,奥巴马如何决断想来不会轻易,从决策来看,保持政策平衡技术难度高但却是必然选择。2011年10月前,美国必须决定是否向台湾出售 F16C/D,如果最终确实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拒售F16C/D但协助台湾升级F16A/B,则当然又是一次惯常的平衡战略实践,正如包道格所说,台湾在价值认同和“国防”方面和美国站在同一阵线,奥巴马不想削弱马英九,但如果批准F16C/D军售案又会“惹怒大陆”导致中美关系进展不顺,美国当然很犯难。

  解读当前时期美国对台军售的政策意图

  美国对台军售是观察中美关系起起落落的风向标。2008年,小布什政府以“台海局势趋于缓和,以及北京方面的忧虑”为理由冻结了对台军售案,美台军售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冲击暂时得到缓解。2009年奥巴马上台伊始,金融危机又席卷美国和全球,在经济面临崩溃的严峻危机面前,奥巴马需要中国的合作与支持,因而在对华关系方面的着力点在于推动中美的良性互动和平稳发展,直到奥巴马2009年11月访华,军售问题基本上没有产生太大的消极影响。但是,2010年1月,在平衡对华政策的内部压力下,奥巴马又重新提起直接影响中美关系的达赖访美和对台军售问题,2月,美国政府批准64亿对台军售案,中美关系尤其是两国军事关系面临新的考验。2011年8月,181名美国国会两党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表示为确保台海的和平和稳定,尽快向台湾出售 F16C/D型战斗机,美国政府表示会在10月之前作出决定。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韩国海警先后武力截获3艘中国渔船 扣留31名船员
下一篇:海湾阿拉伯国家愿收留卡扎菲妻子和女儿 儿子不行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