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0月14日上午,中国试飞院飞豹战机814号原型机在表演时坠毁,一名飞行员弹射成功,安全着陆,另一名飞行员则未进行弹射,最后遇难。关于第二名飞行员为何没有进行弹射以及延伸出来的对国产弹射座椅性能,网上议论纷纷。网易军事将对此予以独家解读。
此次坠毁的飞豹系中国试飞院飞豹814号原型机,而因未弹射而牺牲的飞行员为试飞员余锦旺。
飞豹坠毁遇难飞行员系试飞员余锦旺
北京时间10月14日上午,2011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在陕西蒲城举行飞行表演时,发生一起坠机事故。中国试飞院飞豹歼击轰炸机814号原型机在进行低空表演时失控坠地。根据现场目击,该机有一部弹射座椅弹射成功,后舱飞行员安全着陆,但是前座飞行员未进行弹射,最后遇难。根据目前的资料汇总,此次未进行弹射而牺牲的飞行员正是试飞员余锦旺。
航空救生技术伴随飞行发展而诞生
而在世界上的历次战机坠毁事故中,弹射座椅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时或许大家都会无视这个设备的存在,将之只看成是飞行员在飞机里坐的椅子而已,这种设备实际上扮演了在飞机整个寿命周期内要么不用,要么只出场一秒的角色。虽然一生中只用一次,但是弹射座椅对于军用飞机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飞行总是伴随着无数的危险,在数千米高空以数百公里飞行的飞机一旦失去控制,人员坠落地面肯定是死路一条。但是天空的诱惑无人可挡,人类要翱翔蓝天,战胜自我,难免有牺牲,但怎么才能把牺牲降低到最低呢?一门新学科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航空救生技术。航空救生体系就是着眼飞行员的救生问题,集组织机构和弹射救生、生存求救、搜索营救装备为一体的一个系统。
喷气机飞行员跳伞必须依赖弹射座椅
在螺旋桨时代,由于飞机飞行速度较低,所以逃生相对容易,飞行员可以自己打开舱盖翻出来跳伞,也可以让飞机倒过来飞行头朝下落出飞机,但是这些技能在喷气式飞机出现以后已经不可能,喷气式飞机速度远远超过螺旋桨飞机,而且经常在人类无法靠自己呼吸的万米以上高空飞行,强烈的气流和稀薄的空气随时可以杀死离机的飞行员。
喷气时代的飞机已经不可能像螺旋桨时代那样飞行员自己爬出来跳伞,要保障飞行员的安全,只能采用弹射座椅,40年代德国研制成功弹射座椅以后,随着军用飞机的发展,弹射座椅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里也不断开枝散叶,进化到与初期产品完全不同的程度。在人类第一次太空之旅中,弹射座椅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加加林就是从飞船上依靠弹射座椅返回的地面。
飞豹即将坠地前的一刻,后座飞行员已经弹射成功,而前座飞行员并没有弹射。实际上即便是零零弹射座椅也并非万能,实际情况远比试验时复杂得多。
坠毁飞豹前后座均配备零零弹射座椅
在这次的飞行事故中,飞机离地高度大约在一百米左右,后座弹射成功,而前座弹射失败。这次坠毁的飞豹战机的前后座飞行员均配备有零零火箭弹射座椅,可以保证飞行员在零高度、零速度情况下弹射救生。或许有些读者会认为,现在的弹射座椅不是都号称“零零”弹射(零高度,零速度下安全弹射)吗?
遇难飞行员或为挽救飞机错失弹射时机
零-零弹射,是当代航空救生领域的标准,也就是说在飞机即将坠地的状态下也可以让飞行员安全离机,但是这个标准是否在实践中完全可靠?答案是否定的。零―零弹射试验,是采用程序控制的自动化装置在弹射试验平台上测试,而不是实机,更不是真人操作,而真人操作与电子装置控制本身就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人要弹射必须将手从操纵杆移开,挪动到弹射手柄处扳动手柄,而且为了防止误操作手柄上都有一定的保险装置,这些操作手续极大的提高了操作反应时间。而弹射试验时,仅仅需要让电子装置给出一个脉冲信号启动弹射器就可以了,所花实践不超过百分之一秒,反应灵敏度完全没有可比性。
而且相当关键的是,弹射是需要人作出反应的,当飞机在几十米低空失控,下一步怎么处理?是跳伞还是挽救飞机都需要飞行员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而这个决策时间就算只有0.1秒也足够让他失去弹射的机会。而双座飞机的弹射要复杂一点,为了防止前、后舱飞行员同时弹射造成空中相撞,所以前、后舱飞行员弹舱有一个延迟,一般是先弹射后座飞行员,延迟一定的时间后再弹射前舱飞行员。所以当后座飞行员跳伞后,留给前座飞行员的时间就更短了。
而从这一次的事故来看,后座领航员在第一时间弹射后,前座飞行员很可能是一直在努力想使飞机改平以挽救飞机,这样就错失了弹射的最佳时机。(试飞员余锦旺曾两次成功处置过空中险情,而且这两次险情都是遭遇发动机故障)如果是完全没有挽救的机会,那飞行员自身的判断就会迅速得多,反而能提高获救的概率。当然也不能排除这次前舱飞行员弹射就一定没有弹射座椅的问题。不过飞豹所配弹射座椅可靠性较高(这将在后面讲到),因此这种可能性较低。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