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下“红线”?
评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德国《柏林评论报》8日说,钓鱼岛是中日的历史问题,也是未来问题。一个小岛屿不仅关系到土地,还有经济,以及国家荣誉问题。
这是中日关系的最大威胁。日本“外交学者”网站的文章说,水是流动不居的,而岛是静止不动的,观察东北亚岛屿争端时应把这两句话牢记心头。
正是因为岛的这种特征,它关系着国家认同、地缘政治、能源安全,关系着两国竞争,可以改变平衡。
《韩国时报》6月29日的一篇文章认为,尽管从未证实,但看上去中国在处理钓鱼岛问题上已经潜在地设下了一系列“红线”,日本的如下行为将被视为越过“红线”:
允许日本民众登上或者在钓鱼岛上生活、在岛上部署军队、在岛上修建基础设施或者军事设施、开始在钓鱼岛附近勘探和开采资源。
德意志广播电台8日说,在南海,最终的竞争是中美较量,但在东海,日本因素更多。
“全球安全网”评论说,日本政治的保守和中国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可能加剧矛盾激化,中日冲突可能破坏东北亚的联盟平衡,韩国和台湾可能与中国大陆站在一起,日本则靠拢美国。
一名日本杂志编辑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拦截飞机显示日本人对中国崛起的事实还不能完全适应,因此带着复杂而警戒的心理。
根本原因是日本人把中国当成威胁而缺乏信赖。他称,东海问题包括钓鱼岛问题是“非常难以言说的问题”,目前日本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只能加强防备和警戒。
德国《巴登日报》称,西方专家认为,虽然中国没有强烈的海上霸权倾向,但海上冲突很难避免。
《纽约时报》去年9月的一篇文章说,最好的方式是中日同意将争端提至国际法院,但现实中这不会发生,自从该地区据信存在富饶的油气资源之后,双方的主权要求越来越坚定。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刊文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人乐于看到小泉纯一郎下台,但小泉之后的数位继任者惨淡的民意支持度却阻碍了他们在钓鱼岛问题上同中国的谈判,这些领导人很难向日本民众兜售任何妥协。
另一方面,中国官员怀疑日本政府难以获得足够国内支持来谈判和协商,因此也拒绝作出任何让步。
“中国不能害怕摩擦”
《日本新闻周刊》论证该国拥有钓鱼岛的主权时,理由之一就是“中国75年没有反对日本占领钓鱼岛”。
文章称,从1895年到1970年,中国从未提出任何反对或抗议日本对钓鱼岛等岛屿的权利。
文章称,“1970年,台湾第一次宣布拥有钓鱼岛的主权,1971年,发表一份声明。1971年12月30日,中国大陆在外交部的一份声明中宣布对钓鱼岛拥有主权”。
日本同时与韩国、中国、俄罗斯存在岛屿主权争议,钓鱼岛是它唯一实际控制的争议岛屿,北方四岛和独岛分别处在俄罗斯和韩国的控制下。
为了保持争议岛屿主权的争议性,日本一直动作频频。每年的2月7日是日本政府设定的“北方领土日”。
由东京社会团体“返还北方领土运动”召开的年度大会是当天最重要的一项活动。
2011年的大会甚至邀请到了首相菅直人和时任外相前原诚司。今年一月,日韩舰船在独岛东南方约70公里处发生短暂对峙。日本侦察机更是经常靠近独岛。
2005年,日本岛根县议会通过决议将2月22日定为“竹岛(即独岛)日”,其后一个月内,日本的一架侦察机、日本媒体《朝日新闻》的一架小型飞机和海岸警卫队的一架巡逻机分别飞近独岛。
“在钓鱼岛争端上,中国不要害怕摩擦。出了问题日本才会求你,才会跟你谈。”日本冲绳大学华人学者刘刚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刘刚说,在日本人眼里,中国外交比较“保守”,给他们一种“只求没事儿就行”的印象,“大象的温和秉性是一种美德,但不能被人恶意利用”。
事实上,只强调钓鱼岛“是我们的固有领土”是不够的。去年的撞船事件之后,中国出动了海巡船,更新设备,但这不等于宣誓了主权,因为钓鱼岛附近的12海里没有进去过,去的都是公海,而在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内其实谁都可以去。
刘刚说,日本拦截中国船只和飞机表明,他们绝对不许中国的船只和飞机进入钓鱼岛,中国应该敢于打破日本的封锁,行使对钓鱼岛的管辖权,“具备硬碰硬的勇气”。
中国至少得持平,这样今后谈判才有余地。刘刚建议说,日本在处理钓鱼岛问题上很多时候是地方政府牵头,中国不妨也提高福建省的作用,把钓鱼岛一定程度上地方化。
因为中央政府这艘船太大,可能不好调头,而地方化之后就可以灵活许多,地方不行了,再找中央协调,实现长短结合。
日本对如何处理钓鱼岛争端也并非铁板一块。《美国外交政策聚焦》杂志注意到,去年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读卖新闻》态度强硬,强调“逮捕中国船长是完全合法的”,《朝日新闻》呼吁“以智慧避免事件转化成一场海上冲突”,《每日新闻》要求“认真而公正的调查”,警告“事故不准升级”。
日本《东京新闻》曾刊登社论说,日本经济依存中国的深刻现实,也使得如果对中国使用强硬手段的话,中国就会像“关闭一个一个的水龙头”一样切断日本经济出路。对于这点,日本完全是束手无策。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