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为何在长征途中突然消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把美国记者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当做向世人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本著作。实际上,早在《西行漫记》面世前一年多的1936年,就有署名“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问世,连载在《全民月刊》杂志上。
“廉臣”是谁?抗战初期,有人以为他和斯诺都是美国人,如明月出版社1938年出版此书时,署“(美)廉臣著”。直到198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红旗》杂志重新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才明确指出“廉臣”就是陈云,这一身份之谜在维持了整整50年后终于真相大白,一同带出的还有一段长征往事。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长征之前,陈云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红5军团中央代表,长征开始后,随红5军团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先后担任军委纵队政委、渡河(指金沙江)司令部政委等职。但是在1935年6月上旬,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江之后不久,中央红军即将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一些细心的人发现,陈云突然“消失”了。长征队伍中再也见不到陈云的身影,即便是与陈云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陈云到哪里去了。
原来,中央派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党的组织以及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由于任务的重要性,这一决定是中央的核心机密,只有极少数几个人知道。 1935年7月初,陈云几经周折终于抵达上海,他化名李介生住进了位于当时法租界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的永安旅馆。此时的上海,不仅白色恐怖更加严重,而且中共上海中央局接连遭到三次大的破坏,损失十分严重。一时间,难以接上关系,工作难以展开。这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知道陈云到了上海,认为在上海十分冒险,决定请陈云等人尽快赴苏联。
《随军西行见闻录》便是陈云在上海等候去苏联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写下的追述红军长征的文稿。为了便于公开发行与流传,他以“廉臣”为笔名,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口吻,详细地记载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江西出发,历时八个月、途经六省、行程12000里的传奇经历。虽然全文只有短短的三万字,但写得生动活泼、真实可信。比如,记述红军军官与士兵同甘共苦时这样写道:“上至总司令下至士兵,饭食一律平等。红军军官所穿之衣服与士兵相同,故朱德有‘火夫头’之称。不知者不识谁为军长,谁为师长……”而在描述红军领袖如何爱护百姓时也很善于抓细节,例如,毛泽东在贵州“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当时毛即时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布被单一条,授于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陈云去苏联后,《随军西行见闻录》的书稿也被带到苏联,最早于1936年春以连载的形式公开发表在法国巴黎华侨组织主办的中文杂志《全民月刊》上。同年7月,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虽然《随军西行见闻录》曾有多个版本,但能保存到现在的1949年前出版的版本已经寥寥无几,《全民月刊》上的连载版本更为罕见。
瑞士记者摄像机中的延安啥模样?
中国的革命也被瑞士记者博斯哈看在眼中,1938年,他在延安拍摄了片长23分钟的电影资料。这辑影像资料由瑞士苏黎世当代历史档案馆馆长在今年4月份赠送给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为首次公开亮相。
或许有人要问,博斯哈何许人也?博斯哈生于瑞士,早年出于爱好学习摄影。曾从事过种植园管理及宝石贸易。1927年至1928年,他加入一支德国人的中亚探险队,去了克什米尔和中亚地区,从那时起,他开始从事新闻摄影。1930年,他到印度,拍摄了不少甘地的照片。此后,他一直活跃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拍摄过蒋介石、日本占领下的东北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1936年11月9日美国时代周刊采用的那张著名的蒋介石戎装封面照便是博斯哈所拍摄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博斯哈回欧洲任战地记者。太平洋战争前去美国,报道过雅尔塔会议和联合国成立等重大事件。二战结束后博斯哈回到中国,在北平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
这次对外披露的23分钟影像真实地记录了博斯哈抗战初期在延安的所见。从片中可以看到陕北地区的风貌、风土人情及陕北根据地人民的生活状况。片中还记录了抗战中的延安,有八路军进行军事训练、高唱革命歌曲、打篮球、小八路在简易的球台上打乒乓球的情形,尤为珍贵的是片中有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的画面。片中,“醒我国魂”、“欢迎坚决抗战的卫立煌司令官”的标语以及生动的抗日宣传画凸显了抗战的时代特征。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