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港台

新华社记者与小马哥零距离接触 亲身感受魅力(图)

www.sinoca.com 2011-11-17  新浪博客


  我与“小马哥”零距离

  在华人圈子里,马英九是一个粉丝很多的政治人物,并被许多台湾民众昵称为“小马哥”,这一绰号后来传到大陆,在大陆年轻网民中颇为流行。他得此雅号很自然,1981年9月从哈佛获博士学位半年后,就成为“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蒋经国英文秘书,可谓少年得志,在讲究资历的国民党圈子中很难得。再者,马英九形象清新,一表人才,感情细腻,深受岛内女性的青睐,就连大陆有官方背景的新华网对其也颇为难得地如此评价:马英九是台湾最有影响的青年才俊,他以年轻、能才、英俊和极度有涵养而著称。不过,大陆很少有人近距离与他打交道。我在布鲁塞尔当驻外记者时,适逢其会,“抢”到一个与马英九面对面对话的机会,亲身感受了一下传说中的“小马哥”的魅力。

  “强行”要求采访

  
其实,我对“小马哥”久仰已久。我是学英文出身,专业背景决定着我尊敬所有“英文说得溜”的朋友。更重要的是,马英九曾经打败阿扁当上台北市长,让我觉得“爽”。至于政治上如何,当时考虑得不多。

  2006年2月的一天,我接到比利时当地一位华人朋友的电话,说马英九正在布鲁塞尔访问,最后建议道:“赶快过来采访一下吧。” 

  马英九在布鲁塞尔接受媒体采访

  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给台湾驻比利时的官方机构“台湾代表处”新闻官刘某某打电话。“哥们儿,你太过分了吧,连马英九来布鲁塞尔都不告诉我。”我一开口就抢占上风,让对方觉得“理亏”。

  布鲁塞尔的政治圈子很小,政客、官员、学者和媒体就那些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基本算是在一块“混”。刘是我的熟人,在多个场合见过、聊过。那时候,媒体经常报道台湾“国会议员打架”,我就时常以此与刘打招呼:“又打起来了?呵呵。”他往往会笑着半开玩笑道:“呵呵,这就是民主。”

  不过,彼此毕竟隔着一道政治海峡,刘并不希望我去采访,所以给我打马虎眼(上海话叫“捣浆糊”),在电话里笑着说:“马市长这次来是公务,今天的演讲会是闭门会议,不对媒体开放。”

  “我不管,我到会场门口等着。”我有些蛮横。其时,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刚刚进行访问大陆的历史性“破冰之旅”,两岸关系气氛不错,我预测对方不会太为难我。

  果然,刘告诉了会场所在地――布鲁塞尔火车北站附近的喜来登酒店,不过依然强调是“闭门会议”。

  我哪管这一套,匆匆赶到喜来登酒店,刘在会场门外等我,并且自食其言,主动开门让我进入会场。看到这样松,我赶紧打电话让我的哥们儿、摄影记者徐金泉也赶过来。

  后来了解到,马英九此次以台北市长身份出访欧洲,计划行程共13天,到访城市有意大利都灵、瑞士日内瓦、爱尔兰都柏林、英国伦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此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推进欧洲与台北、台湾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希望更多的欧洲企业赴台北投资。

  由于我来得晚,演讲早就开始了,我看到“小马哥”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完全脱稿,借助PPT视频进行讲述,并频繁回答观众的提问,标准的美式发音,哈佛毕业的就是不一样。

  当时,“小马哥”正在推介台北市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方面,宣称台北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的“新硅谷”,他希望更多比利时企业到台北投资或进行经济合作。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介绍说台北是世界上所有大城市中无线网络信号覆盖面最广的,他提出打造“网络台北”的概念,让无线网络信号几乎覆盖整个台北市区。

  跟随马英九访问的台湾记者有10多个,一些人看起来就像是“小马哥”的Fans。中间休息时,马英九一直被媒体包围着,女记者们都露出“亢奋”的目光,甚至个别提问的声音都有些“撒娇”的味道。

     和“小马哥”单聊

  
    小马哥要离开布鲁塞尔了,他特意让手下人安排了媒体茶叙,我也在被邀请之列。“茶叙”应该是台湾地区的“特产”,我一开始还有些不太适应。马英九的手下专门在喜来登饭店二层临时包了一个会客室,布置典雅而温馨,中间由乳白色沙发围成一圈,细心的工作人员为每位记者端上了咖啡或茶水,一下子拉近了“小马哥”与记者们的距离,使得“茶叙”一开始就非常具有“拉家常”的亲民气氛。

 

  吴黎明与马英九在布鲁塞尔

  
    马英九坐在正中的一个沙发上,两边和对面都是记者,电视摄像机架在沙发的外围,以避免干扰聊天的进行。茶叙中,欧洲媒体包揽了所有的提问,提出的一些政治问题很尖锐,比如“这次为何欧盟和比利时方面的高官没有会晤?”“台湾与大陆相比,在与欧洲的经贸合作方面有些什么优势?”等等。马英九不慌不忙,用英文一一应答。他回答得颇为坦诚、专业,并信口引用种种数据和事例,一副风度翩翩的学者风范,令媒体同行们觉得很过瘾。马英九强调,此行主要是推动经济合作,但对欧盟和比利时联邦官员未能安排会晤表示有些遗憾。

  让我至今有些后悔的是,面对这一原本不是机会的机会,我竟然并没有开口提问。反思一下,主要是当时我太过保守,认为一旦开口,随行马英九的十多家媒体会立刻把镜头对过来,若言辞稍有不慎就会被误读,以致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事后想来,此是多虑。为此,我经常反省,也导致后来我再遇到一些所谓“敏感人物”“敏感事件”时,便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先提问、采访起来再说。

  不过,此次对马英九的英文水平、口才、风度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我在国内外采访多年,见过不少母语是汉语的被采访者,有些人也宣称能说外语,甚至几门外语,但真正能够真刀真枪地与人用外文辩论、回答刁钻问题的还没有,大多是念念写好的发言稿,往往还发音奇怪。只有“小马哥”,其流利、地道的发音绝对超过大多数外交部高翻。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台独大佬黄昭堂手术中骤亡 过半台湾人望永维现状
下一篇:初一女生当色情视频女主播 分文未得还负债(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