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慈善家》2014年第12期封面
洛克菲勒家族,世界上最为显赫的财富家族之一,在近百年内,为中国捐赠了协和医学院等众多教育、科研机构。作为家族第四代,佩姬在延续、创新家族和中国的慈善传统,将中国的慈善家与全球各国的慈善家联合起来,推动战略慈善。
佩姬•杜拉尼(Peggy Dulany)第一次到中国,就走进了北京协和医学院。1998年前后,佩姬和父亲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一起来到中国。在位于东单的协和医学院,佩姬看到了瓦绿门红、砖青柱赤、雕画精巧入微的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建筑。
1913年,佩姬的曾祖父老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Sr。)创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始在中国建立协和医学院。1921年学校建成开学,小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从美国乘坐轮船,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后,赶到中国出席开学典礼。
参观中,看着曾祖父和祖父打造的杰作,佩姬有些激动,“协和医院看起来非常棒。”此后,每次到中国,总有人告诉她,协和医学院依然是一所非常好的医疗机构,有许多优秀的医生。“我为此感到高兴。”佩姬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在近一个世纪内,协和医学院都是中国最好的医科大学,也是洛克菲勒家族和中国的连接点。
作为洛克菲勒家族的第四代,佩姬在探索家族和中国的一个新连接方式。她第一次来中国,就带着一个目的。她多年前创办了全球战略性慈善组织—希奈戈研究所(Synergos Institute),她希望联合中国的慈善家,续写洛克菲勒家族与中国的另一种情缘。
10年后,她的梦想实现了。 打造世界慈善合力 包括洛克菲勒家族对中国的付出在内,佩姬对自己家族的伟大成就深感骄傲,但个性独立的她不愿“不劳而获”地享用这些家族遗产,她要自己创立一番事业。
佩姬生于1947年,在她风华正茂的上世纪60年代,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正席卷美国。历史中,青年学生通常充当着社会变革运动的主力军,这一次也不例外,他们提出在保守者看来过于“激进”的主张,高喊关于爱、正义、自由与和平的口号,尽情宣泄对当时主流文化、制度的不满和批判,对妇女、少数民族处境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环境与未来的担忧。
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掌门人戴维•洛克菲勒在其自传中写到自己的女儿:“佩姬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这促使她去怀疑她自己获得巨大财富和机会的体制是否公平,因为与此同时,数百万人正陷入贫穷……她相信,我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主要问题。”
大学入学前的那个夏天,佩姬17岁。洛克菲勒家族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朋友邀请佩姬去做客,佩姬提出要求,她要“做些有价值的事情”。抵达不久,她便加入了一个人类学团队,研究当地棚户区。
然而,显赫家世却给佩姬的自我建设带来诸多困扰。一位记者得知有洛克菲勒的家族成员在此,发誓要找出佩姬,并为此悬赏。这让佩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她隐去自己的父姓,改用母姓(Dulany)。在佩姬看来,改姓引发的矛盾似乎并不像乃父所描述的那样尖锐,“当时我很年轻,跟别人见面时,他们只会注意到我的名字是洛克菲勒,我想去建立个人的关系网络太难。”佩姬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
进入大学后,佩姬继续投入社会工作。1969年,她从拉德克里夫大学毕业,考取了哈佛教育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紧接着又取得了博士学位。那段时间里,她大部分时间在国际劳工组织(ILO,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设立的STEP(反对社会排斥和贫穷策略和措施)项目中担任联合主任。
在波士顿,她靠自己谋得一份在公立学校任教的工作长达6年。改姓后的10年里,没人知道她来自那个声名显赫的洛克菲勒家族。
佩姬的自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她已经不必过多担心她的身份认同问题,可以自信地依靠家族影响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她回到纽约,进入其父亲创立的城市合作关系组织工作。“那时,我已很清楚自己能做些什么,擅长什么,这让我感觉很好。”佩姬说。
1987年,佩姬凭借其构建的关系网,在曼哈顿一个贫民区的小楼房内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非营利组织—希奈戈研究所。该组织构建了一个慈善网络,由许多国家的民间组织领袖组成,致力于在战略层面解决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如果我听说某个国家出了什么问题,我可以联系该国致力于解决该问题的基金会或个人,然后帮忙建立联系,如此,我就成了供需之间的桥梁。这是我创立希奈戈的初衷。”佩姬说。
如今,希奈戈的足迹已遍布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该组织曾让卡内基公司为津巴布韦的教育和饮用水计划提供基金;为麦克阿瑟基金会和一个法国香槟酒的董事牵线,使他们联合建立了莫桑比克最早的慈善基金会,为当地的学校建设筹措资金。
多年的社会工作及其家族影响让佩姬颇具国际视野,在她眼中,纵然美国和英国有很好的慈善传统与环境,但他们缺少与南半球国家的联系,而美国多数的捐赠者都局限于本土,极少关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的问题。
2001年,佩姬与父亲戴维又在希奈戈之下成立了“全球慈善圈”(GPC,Globle Philanthropists Circle),这一组织更倾向于凝聚政商家族之力,探讨更多的则是“战略慈善”话题。
如今,该组织已成世界富豪的顶级俱乐部,笼络了来自全球超过100个主流政商家族,活跃人数约300人。其中包括惠普[微博]创办人之一的休利特(Hewletts)家族,摩根士丹利(Stanley)家族,菲律宾巨富Lopez家族、巴西新亿万富翁Marcos de Moraes以及创立摩洛哥外贸银行的本杰隆(Benjelloun)家族等。
佩姬经常以小圈子形式举办多种富豪聚会,通过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一些社会问题得以解决。 给中国富豪带来反思 来华前,佩姬对遥远的中国早已神往,“我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当然还有宗教和艺术,它深厚、丰富多样,如此多的圣哲依然在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佩姬告诉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对于她来说,思考中国文化是巨大的乐趣。“这对我来说是极好的学习资源。”
在佩姬眼中,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谈论慈善话题的好时机”。“改革开放”让这个贫弱的国家焕发出生机,众多中国企业家获得了成功,同时,深厚的传统文化让更多家族开始思考如何花钱而不再是如何赚钱,“慈善”开始进入中国富豪家族的视野。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