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在上海签署了中俄天然气供应协议,结束了双方长达十几年的“马拉松”谈判。对此,美国《商业周刊》21日刊文对该消息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并从价格和签署时间两方面进行推测和解释。
报道称,中俄天然气谈判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交易价格一直是谈判悬而未决的关键。一方面中国惯于通过预付现金换取更低的成交价格,另一方面俄罗斯由于担心其它买家以中俄交易标准进行压价而迟迟不肯让步。Gazprom 拒绝透露此次的成交价格,但其首席执行官Aleksey Miller称,根据双方协定,俄罗斯每年将向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为期30年,合同总额高达4000亿美元(约合2.5万亿元人民币)。
根据Miller公布的信息,美国瑞杰金融集团高级能源分析师Pavel Molchanov粗略估算得出,此次成交价格约为每1000立方英尺10美元,与同中欧国家交易价格大致相同。但随后普京表示,供给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将随原油价格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对此,美媒表示,每月的油价都难以预测,30年的价格更无从谈起。
因此,美国企业研究所亚洲区经济学家Derek Scissors怀疑,真正的价格并没有谈拢。他表示,中俄目前可能只是对天然气运输数量达成协议,具体的价格要在后期继续磋商。Gazprom 所谓4000亿美元的大单只是表明自己仍然能把握住价格底线,使那些要求更低价格的买家放弃压价的念头。此外,签约时间也值得推敲,因为就在协议正式公布前几小时,还有报道声称双方因价格问题谈判失败,紧随其后,双方的签约仪式就在上海正式举行。
报道分析指出,在普京看来,中俄天然气协议可以有力得证明,俄罗斯在能源出口问题上对西方国家的依赖正逐渐减少,且有能力使自身免受由于乌克兰问题引发的经济制裁的影响。如果此次上海之行无劳而返,那在后续与欧美谈判的过程中俄罗斯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