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南方许多地区天气开始转冷。福建永春县街头,清晨骑车出门的市民已经穿上了厚厚的衣服。然而,在距离县城约16公里的中国篾香之城——达铺镇,很多做香的工人,他们仍然穿着短衣短裤在车间干活。到了中午,气温开始回升,制香车间的男同胞们便开始赤膊上阵。香粉漫天的车间里,从头到脚,个个“体无完肤”。工人额头上的汗水夹着粉红的香粉,就像鲜血一样凝固在了脸上。
杨勇,32岁,祖籍重庆。十几年前,他们全家移民到了达铺镇,他自己也在香厂找了份活。“刚开始觉得很脏,后来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杨勇说,做香的工人每天凌晨2点就开始工作了,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做出一批香来,等到晒香工人上班时,后面的工序能顺利地接上。做香工人一直要忙到当天下午2点才收工,而晒香工人5点左右就可下班。制香厂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做香工人平均每天有200元的收入,而晒香的平均只有50元。
达埔镇是全国篾香四大出口基地之一,全镇现有200多家大小香厂,不但生产竹心香、线香、香塔等传统香品,还开拓了无烟香、灵光香、彩光香等保健香、药用香,品种类型达300多种。据记载,这种制香生产工艺是由唐宋移居泉州市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并发展起来的。目前,达埔镇汉口村仍有蒲姓人家20多户,基本都是在做蔑香。
蒲水金出生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制香世家,他从小跟随爷爷学制香手艺,20岁就当了老师傅。做香的手艺传到蒲水金这一辈已经有十几代了。“村里做香的,基本上都是从我们祖上传出去的。”蒲水金很自豪地说,早些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香小作坊,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都形成了规模。
在达铺镇路边的路灯上,随处可见挂着“永春神香,香飘四海”的广告牌。一走进达铺镇汉口村就能闻到扑面而来香味。国道旁,就是蒲水金经营的“龙兴堂”制香厂。简陋的工厂车间和晒香场就建在租用的菜地上。车间里,做香的是清一色男工。“抡、展、揉、挑……都是力气活”杨勇说,做香工很辛苦,他们挣的是真正的血汗钱。被香粉弥漫的车间,呼吸和视线都变得困难,为了保持呼吸顺畅,杨勇和几名工人,间隔一会儿,就得点上一支烟,边抽边干。大量香粉吸进鼻腔后,像鼻血一样的黏液就从鼻孔里流下来。车间外,四周的许多树木和红薯地也都被香粉染红了,制香厂的垃圾,就在河边堆放或焚烧。
“香粉具有黏性,吸不到肺里,对身体没有害处,我爷爷做香一辈子,从没因为做香得病,他活到80多岁才去世。”蒲水金说,永春蒲氏家族所制的篾香品种繁多,有沉香、檀香、中草药香、工业香等。历经数代,他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采用了科学方法,对原配方作了适当调整,增加了中草药的用量,不仅无害,还有降气散寒等有益身体健康的作用。笔者在汉口村走访了解,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普遍认同蒲水金的说法:做香还能养生保健。
在距离达铺镇4公里处,就是建设占地1000亩的中国永春篾香产业城。香城里四周,青山绿水环绕,现有四家规模较大的制香厂,制香厂里有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和宽敞的晒香场,但车间的生产环境几乎都是一模一样:整个车间都被粉尘笼罩着。笔者进去拍摄一小会儿,就不得不出去透口气,然后再去拍摄一会儿。但所有灰溜溜的制香工人,他们几乎都愿意相信“神香”的养生保健的神话,没有做任何保护措施,甩着膀子地抡香。
据了解,永春全县共有制香企业296家,规模较大的有53家,制香人超过3万人,产品达300多种,行销国内外。2012年,永春香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亿元,与河北古城、厦门翔安、广东新会并称“中国四大制香基地”。
永春篾香,又名神香、卫生香,是一种选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后供人点燃的名贵香料。传承至今已300多年,由于是选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而成,因而驰名闽南和东南亚各地,成为永春县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并继芦柑、永春老醋和永春佛手茶后,成为该县第四个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产品。
目前,永春正围绕打造“中国香都”和“中国香料基地”目标,出台支持和促进香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措施,启动建设中国篾香城二期工程,建设篾香文化展示馆,扶持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但我们更期待,永春在挖掘篾香特有文化的同时,能多一些对环境和人性关怀,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让“神香”香飘四海。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