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综合疲劳症;改革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严重影响,世界经济遭遇二次探底的风险,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务实借鉴国际经验并总结国际教训,加强战略谋划,特别是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更加珍惜基层的改革探索突破,聚积改革的共识和力量,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以改革破解“中等收入陷阱”之困扰,推进富民强国的中华伟业。
一、中国特色的改革“综合疲劳症”和“中等收入陷阱”叠加
近几年,在改革推进中,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困难,改革出现了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一些改革甚至流于口号、趋于形式化,有一个问题代替另一个问题的倾向,不少官员对改革抱有“敬而远之”的畏难情绪,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也逐渐下降,改革出现“综合疲劳症”。针对这个现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2011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加强战略谋划”的新要求,这是最高决策层把握改革历史趋势和改革时代特征,对改革方略乃至工作机制与推进方式的改变。
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它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人均国民收入4000美元左右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新增长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经济出现大幅波动或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集中爆发,造成产业升级艰难、贫富分化加剧、腐败风气蔓延、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从世界范围看,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却陆续掉进了“陷阱”,有的在中等收入阶段滞留时间已长达四五十年,至今仍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些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些方面和某些环节甚至很有突破意义。但也要看到,这些年我们的确面临着改革的许多阻力,没有能够在特别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取得显著突破。改革推进缓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倾心经济发展,改革退至次要位置。在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下,政府控制了太多的财政和金融等资源,重增长轻改革、重短期轻长期,重治标轻治本倾向也就相当突出,改革的具体落实上缺少实质性措施,有些改革避重就轻、避实就虚,使得一些改革在具体落实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对于当期没有回报的改革,能拖则拖,能推则推,都想在自己的任期内有更大的政绩。地方政府全力以赴抓短期GDP增速最大化,政府公司化倾向没有彻底扭转,使一些改革久攻不下。
二是举办和应对国内外大事件,不少重要改革被迫放缓。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我们有能力和条件举办一些重大国际国内赛事、会议,如2008年举办的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广州亚运会等,赛事和会议的准备和举办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各级领导对改革的关注。汶川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国内通胀的压力使政府的主要力量用于应对内部、外部的压力和挑战,虽然继续推进改革,但是不少重要改革被迫放缓。
三是比较注重短期政策,改革战略重点不突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取得了成效,但与此同时高强度的刺激政策也加剧资产泡沫和通胀加大。短期问题其实是受制长期问题。我们既要有效应对短期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抓紧解决长期问题,也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之“两难”的困境将时常出现。在确定改革战略重点后,对不同领域的改革需要进行排序,设计清晰的阶段性目标,便于分步骤完成中长期目标。如果我们在解决短期目标时,对长期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不够,那么就会增加既定改革攻坚的难度和时间。
四是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使得改革扭曲变形。经过多年改革发展,社会群体在分化,客观上也出现既得利益群体。中央在很多重要文件中反复强调国有企业要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但在现实中,有些国有企业无限制地进入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由于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由改革的领导者变为被改革者,强势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权力极难割舍,也是审批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政府改革将使不同层级相当一批官员利益受损而难有进展。
五是改革共识逐渐缺失,改革动力和能量不足。从对待改革的态度上来看,有人认为,中国现在就是要靠发展,改革要冒很大风险,不能期望有多少举动,以免影响发展。还有人认为,执政党推进改革并做出让步,本身就会怂恿进一步改革的要求,从而很容易像滚雪球似的形成革命运动,这样不利于执政党的领导。甚至理论界还发生了“民主是好东西”还是“民主是坏东西”的激烈争论。有些网站还出现了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甚至“文化大革命”评功摆好的反常现象。另外,由于某些改革措施在实践中也有脱离公共利益的倾向,引发了人们对改革的一些批评意见,并进而对整个市场化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质疑。如果说过去改革主要的阻力是意识形态因素,现在的改革则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二、抓住战略机遇期需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推动
战略机遇期一般是指对全局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一段时期,是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大的背景、环境和条件。战略机遇期的形成,往往是国际、国内条件发展的综合结果。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首要问题就是中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础上,争取21世纪到建国100年前都争取成为战略机遇期,使国家赢得更长久的和平稳定发展时期。如果实现目标,这将是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民生重要改善的发展时期,这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期。如此考虑,主要基于以下重要的因素:
其一,有基础。未来十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党中央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我国的发展实际来看,党中央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将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二,有机遇。当下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美国、欧盟面临重重困难,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短期很难有新的变化和突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兴国家发展迅速,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进入了深刻的调整变化期,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和“弯道超车”。我们要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其三,有空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处在中期阶段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5127%到2050年有可能达到75%,有4亿人口要进入城市,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而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还处在发展中,很多的能量还有待释放,只要我们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能力支撑经济未来四十年的稳健发展。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