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财经证券

“坏账银行”偷了你的钱 财政兜底是全民买单(图)

www.sinoca.com 2012-02-15  网易新闻


不良资产处置中的损失由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来埋单,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通货膨胀。

  四大银行延期债券偿还期,央行再贷款停息挂账,中央财政继续给AMC制造的政策性亏损做担保

  老账还没处理完,超过万亿的政策性业务亏损挂在了AMC的账上,这就是“坏账银行”十年后所面临的尴尬现实。不过AMC在选择后续改革路径的时候,事业单位政府“管饱”的优越性再次体现。2009年建设银行宣布持有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2470亿债券延期十年;随后中国银行业跟进延期债券10年,利率维持年息2.25%不变,财政部继续对债券提供担保。

  另外,AMC欠央行的5739亿再贷款则停息挂账。正常情况下央行为保障资产负债大致平衡,每增加一笔债权就该印相应的钞票。每还一笔钱,也要注销一笔基础货币。停息挂账意味着左边AMC不用再偿还贷款,右边也不再缩减货币,但流动性仍然停留在市场上,就有可能导致全社会的通货膨胀。

  市场化转型中AMC创造的“共管账户”将不良资产置换成优质资产,财政部则把新帐旧账都留给了未来

  类似上述“管饱”政策落实到具体资产管理公司,就产生信达向市场化转型时的“共管账户”。2010年,国务院批复信达与财政部共设“共管账户”,将历史上形成的2000多亿元巨额挂账损失剥离至此账户,存续时间初定为十年。

  “共管账户”本质上是用未来的收益来还当前的欠账,做法是将剥离的不良资产置换成优质资产,财政部向信达发放等额付息债券,以其作为信达唯一股东未来预期可获得的分红以及所得税减免部分归还。引入“共管账户”方案后,财政部作为不良资产的债主不需要立即支付现金化解损失,而信达的财务报表将变得干净甚至“健康”,这样的安排等于把新帐、旧账都留给了未来解决。

  财政兜底终究等于全民买单

  银行坏账实际上是整个经济改革的成本,这种成本在被转移、被延期支付的同时,还在被放大、被恶化。

  无论欠款是并入“共管账户”还是债券延期、停息挂账,都是在国家资产负债框架内“左兜换右兜”

  2010年《证券市场周刊》撰文指出,从AMC接收不良资产开始,所谓“政策性收购”就是个数字游戏。十几年后,AMC欠央行约1万亿,签四大国有银行8200亿,原购入的1.4万亿不良资产只有20%现金回收。无论这些欠款是进入“共管账户”还是债券延期、停息挂账,都不过是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不同科目下“左兜换右兜”。但债务就是债务,企业核销要靠利润,财政核销要靠纳税,央行核销要靠通胀。

  这些坏账隐藏在中国的GDP效益中,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泡沫。仅以“共管账户”剥离剩余坏账的做法匡算,如果后来的长城、东方都仿照信达、华融的方式操作,未来十年近万亿不良资产还是处理不掉,最后的结果分摊到全民每个人需要为此掏出将近1000元。而据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野华的测算,包括农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本,中国金融渐进式改革成本已累计3.2万亿,若一次性核销,2009年中国GDP总量的10%就没有了。

  央行和财政部兜底不过是由纳税人承担成本的隐晦说法,隐性通胀、高物价就是民众最终接盘的代价

  凡是资本运作,必定有群体为此支付代价。央行与财政部不是创利企业,由央行和财政部承担不过是由纳税人承担成本的隐讳说法。分析中央财政拯救银行坏账的具体方法,也可以证明是如何为坏账买单的。当坏账积累的一定程度,银行只有用自身利润核销坏账才是直接支付。若国家动用外汇储备向银行注资,就相当于直接向市场多投基础货币,以隐性通胀的方式摊薄所有人民币使用者的福利,以铸币税的方式搜刮国民以填补银行的无底洞。

  此外,AMC向四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是由中央财政担保的,这种隐形担保的形式虽然不是直接的、一次性的买单,但最终是由中央财政间接、延期支付的。央行再贷款虽然目前已停息挂账,最后也还是通过流通领域的通胀造成物价上涨,民众买单。总的来说,起初的银行不良资产经过AMC处置后并没有减少,如今通过市场化改革又再塞回财政体系,坏账在被转移、被延期支付的同时仍然在被放大、被恶化,最终接盘的只能是全体纳税人。

  

  四大商业银行十年前抛下万亿坏账轻装前行,接盘的资产管理公司十年中“消化不良”又产生上万亿政策性亏损。十年后旧账难结又添新帐,AMC还能通过市场化傍上央行和财政部的大腿。但财政最终拿什么还钱?这盘很大的棋里,民众挨宰几乎是注定的。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欧理事会感谢中方支持 欧元区已对希腊失去信任
下一篇:习近平访美500多企业家随访 送271亿美元采购大礼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