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亏本到国家“白给”
粮价偏低的时期,出现大规模弃租现象,部分土地向种地能手、“大户”集中
一直到2005年,刘贵夫家还只耕种六七公顷地,“又不挣钱,要那么多地干吗?”
距离梧桐河农场50公里外,是新华农场,与梧桐河农场同属宝泉岭管理局。10月24日,该农场宣传部部长任长江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粮食价格偏低,还不及现在的一半,种地普遍不赚钱甚至赔钱,黑龙江农垦区土地退租现象蔓延。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黑龙江省中心2001年的数据,当年水稻收购价约在114元/百公斤,约合0.57元/斤。
何峰家的地,就是那个时期弃租了一部分。
10月19日下午,梧桐河农场,67岁的退休职工付守仓回忆,那时候一年到头下来,生活费都攒不够,有的户基本生活还要靠贷款,有人直接弃地打工去了。
黑龙江农垦总局下属《农场经济管理》杂志社副主编杨劲回忆,那几年中国曾增大进口粮食的数量。
那个时期,农场干部、种地能手以及积极分子,按农垦上级单位要求,接过被弃租的土地继续耕种。此时期,还接收农场外的农民承租土地。
任长江等五六个干部,一共被分到了约50公顷耕地。一边做农场的相应工作,一边要种地。
梧桐河农场党委书记张学锋说,当年耕地被规模弃租,使得部分土地向种地能手、租地大户集中。
到2004年,“亏本种地”的情况,有了好转的迹象。
这一年,中央“一号文件”宣布,用五年时间逐步取消农业税,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实施直接补贴政策。实际至2006年,中国已提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农业税。同年,又在粮食直补基础上实施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政策。
梧桐河农场政研室郑雪峰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该场对每亩耕地的直接补贴为13.17元,综合直补为39.23元,二次补贴为3.12元,良种补贴为15元,每亩总共补贴70.52元,折合每公顷土地补贴1057.8元。
对于刘贵夫,意味着一年能拿到农业直补3.5万元,也就是他说的“白给”的。
梧桐河农场党委书记张学锋认为,国家“白给”这部分,相当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剂”,如果没取消农业税不进行直补,农民仍然难以通过种地赚钱,也就仍不愿种地。
2005年,刘贵夫留意到了农业直补的新闻。琢磨了一下,他把“四轮子”卖了,换回一堆农业机械。2005年,他快速扩展承租土地的规模,提升到近30公顷,后来又扩展到30多公顷。
而在种了几年地后,新华农场的任长江歇了口气。这个时期,按上级要求,农场机关干部全部退出承租的土地。在农垦区,一户耕种几百亩土地的现象比较正常。
刘贵夫把农业直补表述为“白给”,因此被称“白给哥”。
土地不按人头分配
农垦区土地不按人头分配,有钱的可以多租地。但要按农场要求标准耕种
“刘贵夫大概算我们农场10%左右的包地大户。”梧桐河农场党委副书记陆海军说,在黑龙江农垦系统中,刘贵夫的承租面积,算中等偏上。
10月14日,《农场经济管理》杂志社副主编杨劲介绍,农垦区现行的土地政策,与家庭联产承包有所不同。
农垦区土地不按人头平均分配,没钱不租,有钱可以多租。土地不能随意耕种,种什么由农场确定,并且要按农场要求标准化种植。
杨劲认为,这使得农场职工承包大面积土地,搞跨区承包成为可能。
农场的合同是每年一签,每年初,农场职工通常以家庭农场为单位,与农场签订租赁合同。按惯例,对于上年的土地承包者,来年拥有对原耕种面积的优先续约权。
根据梧桐河农场提供的数据,该农场共有27万亩耕地,职工人数4000多,人均耕地67亩,约4.5公顷。以家庭农场为单位,承租面积5公顷以下的约占20%,5至15公顷的约60%,15公顷以上的约20%。
新华农场发展部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农场职工中,承租面积5公顷以下的占38%,5至10公顷的占45%,10至30公顷的占16%,30公顷以上的约1%。
梧桐河农场宣传部部长王琪称,该农场人均土地规模在黑龙江农垦系统中处于中等偏下位置。
陆海军说,农场职工中普遍存在土地转租行为,种地大户的土地可能比数据所反映的更多。
记者了解到,梧桐河农场19队的赵景余一家租种有80多公顷(千余亩),其中三分之一是转租来的。
“家里顾不过那么多地的,或者要外出打工的,就和愿意种地的私下达成转租协议。当然,也可以雇人种地,从播到收,完全不用自己动手。”刘贵夫说。
新华农场发展部部长高桂兰说,转租行为给农场管理带来一定麻烦,农场文件上并不支持,“但土地向种田能手流转,客观上符合农业规模化耕作的趋势。”
据介绍,农场土地优先内部职工租种,在“种地值钱”的背景下,非职工很难租到土地。
农场职工与农民的区别,在土地面积上非常明显。距离梧桐河农场50公里外的鹤岗市新华镇团结村,10月23日,村民王恩发说,村里每个劳力只有3至5亩地。
作为农场职工的刘贵夫,不享受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过他有农场缴纳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5险1金,退休后可领养老金。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