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90后应届生将踏上工作岗位,领取自己人生的第一份正式薪水。作为过来人,你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份工资是多少吗?领了工资又是怎么花的呢?人生的第一份收入,总是让人激动、难以忘怀的。它意味着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意味从此你将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经济能力的人,意味着“你的生活你说了算”。
50后 工资上交补贴家用
采访对象:罗女士,60岁,工厂操作工
第一月工资:16.6元
用途:补贴家用、零花
罗女士上世纪70年代初在一家塑料厂做学徒,既是搬运工也是操作工,第一月的工资是14元,另外还有2.6元的交通补贴,一个月上26天班,平均每天补贴1角钱。罗女士是一个很孝顺的女儿,工资全部上交,补贴家用。“妈妈把我养大不容易,所以一发工资我就把钱交给妈妈去买米,我给了妈妈14.6元,只留了2元钱给自己零花。
“为了节省交通费,我每天都走路上班。从家里走到夫子庙,差不多要走半个多小时。这样就省了坐公交的钱,剩下的2元钱就可以全部用来零花了。”罗女士笑着说,当时2元钱能买好多东西呢。一碗面条1角1分钱,一碗馄饨1角4分钱。当时夫子庙的那家馄饨店是南京的第一家馄饨店,她最爱吃了,每次发了工资都要去打打牙祭。当时物资也匮乏,结婚的时候有台收音机就很满足了。“学徒工做了3年,转正以后,工资涨到了26元,后来又涨到了37元,再后来涨到了四五十元。”罗女士对自己的收入增长依然记忆犹新。
■点评:
50后一般是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那时候物资匮乏,人们的思想也很单纯。领到第一份工资,不是想到去吃大餐happy一下而是上交给父母,补贴家用,或者存起来娶媳妇,只留一个零头给自己零花。当时没有卡拉ok,没有旅游,没有肯德基、麦当劳,闲暇了买买书、郊郊游,却让人感受到简单生活的美好。
60后 工资的2/3用来吃饭
采访对象:吴先生,46岁,工厂技术人员
第一月工资:50元
用途:吃饭、买衣服
吴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班的,第一月的工资是50元钱,在当时,这个工资水平是相当高的。“那时候,公司很少,只有机关、学校、工厂等,而且那时候工厂的待遇比机关学校还好些,技术人员又比普通工人高一些。”吴先生意犹未尽地说。
吴先生记得,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2/3是用来吃饭的。“我是外地人,基本上吃食堂。那时候,平均每顿饭要花1元钱,标准是一荤一素一汤一饭,我清楚记得当时2角8分钱能吃一个大排。”其他的娱乐花费,基本上很少。买点球衣、球裤、球鞋打打球,半年攒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乖乖,买了一辆车宝贝得不得了,天天擦哦,擦得油光锃亮的,就像现在人买了一辆宝马那样爱护。”至于旅游,那时候的人基本上没概念,少数“驴友”那也是投亲靠友。
■点评:
根据经济学中恩格尔系数的理论,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还不是很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收入的2/3都用来吃饭了。不过,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还不像今天这么大,大学毕业生和普通工人收入也就相差20元钱。 本报记者 王 颖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