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26年的哥本哈根,从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部汤姆·霍珀的电影,无论是超广角镜头、构图法还是破旧的内部装饰,都带着汤姆·霍珀深深的烙印。感谢霍珀的御用摄影师丹尼·科恩,我们得以见到令人心旷神怡的丹麦风光,欣赏那些充满异域特色的森林、峭壁、闪闪发光的海浪。这部电影就像之前的那部《国王的演讲》一样,主要是室内戏,风格并没有盖过故事。 ————Daily Beast
霍珀用他特有的鱼眼广角镜头和诗一般的镜头移动方式让我们惊叹。哥本哈根和他的风格简直绝配:生动、犀利的摄影方式在北欧色彩的灰泥房屋中回响。 ——The Upcoming
《丹麦女孩》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看点,就是其中涉及LGBT的部分,毕竟莉莉·艾尔伯是个变性人,而女主格尔达·韦格纳也是个女同(虽然片中并未如此表现)。
尽管这个真实故事发生在1926至1931,距今已近一个世纪,它在今天依旧有其意义并获得大众热切关注。有人会说,这努力来得太晚且或许成效及微,但随着最近各种新闻头条——特别是在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凯特琳·詹纳高调变性——让同性群体的发声得以觉醒的背景下,这部电影的放映显得不能更为及时。
在埃纳的时代,前所未有的恐同情绪(被戏剧化为巴黎的反同行动)和当时的性别政策让他的斗争显得尤为艰辛。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女性权益斗争尚处于早期阶段,雷德梅恩所刻画的角色却试图在这个时代跟随自己的女性直觉,这无疑意味着放弃曾经拥有的男性社会特权。这在泽尔达看来是讽刺的,而她的双性恋身份在电影里明显被忽略了,为了不让这部电影的政治立场变得更为复杂。——名利场
如今,很多媒体都将这部《丹麦女孩》视为明年奥斯卡的热门,包括男女主都有希望获得提名。不过,也有一些评论认为,《丹麦女孩》有些太可疑,太得奖相了,反而会没那么多惊喜。比如好莱坞报道就评价本片“电影开头对主角幸福婚姻生活的描述是最索然无味的”。The Upcoming同样有类似评价“这部电影需要看一会儿才能让你进入状态”
而《综艺》更是直接就提出了迎合的观点“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有迎合评论界的嫌疑。这种极为保守的叙事引起了某些观众的不悦,他们更喜欢Jill Soloway为亚马逊制作的出色剧集《透明家庭》中对变性人坚韧、真实的形象塑造,而不是这部电影中似乎专为时尚华美而生的变性人形象。不可否认,霍珀和剧作家露辛达·康逊已经立下了一个影视里程碑,用经典的叙事为时下争议性的话题粉饰太平。若想在“主流”社会获得发言权,只能按它的方式说话。《丹麦女孩》对旧式观念的观众(和选民)的反应小心翼翼,打磨了故事尖锐的细节。”
当然,也许观众会更喜欢。《好莱坞报道》今时今日,已有无数相关题材的独立制作和有线电视节目珠玉在前时,我们可能期待电影展露出更多锋芒,而其四平八稳和小心翼翼对待敏感话题的拍法则似乎令人抱憾。电影的保守处理至少避免了对影片的道德质疑,埃迪·雷德梅恩塑造的主角在脆弱与坚定间的平衡也变得合理。LGBTQ群体指责本片选择异性恋演员来扮演变性人,既不够真实又缺乏勇气,但抛开这些,这部无意震惊或冒犯普通观众的电影,毫无疑问会在普罗大众中更受欢迎。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