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明星娱乐

旅日作家感叹:怎么下流的AV到中国成了大众文化?

www.sinoca.com 2014-11-11  南方人物周刊


  李长声:1949年生于长春,旅日作家,曾任《日本文学》杂志副主编。1988年自费东渡,一度专攻日本文化史,最近整理自己二十多年来所写的关于日本的随笔,出版“长声闲话”系列选集,另有译作《黄昏清兵卫》《隐剑孤影抄》等。

  实习记者 隗延章 发自北京 / 编辑 杨潇 郑廷鑫 / 图 本刊记者 梁辰

  自称逍遥派的李长声1980年代末来到日本,“就完全逍遥了。”

  他引用周作人的话形容在日本的生活:“有公民的自由,没有公民的责任。”日本的政治家除了选举时才满街叫喊投他一票,平时并不要求国民关心国家大事,而是极力让国民有一种“我办事,你放心”的态度。这一点和国内差别很大,“中国人好像自古就爱关心国家大事,而我最讨厌关心国家大事。”

  他从未进入过日本体制,朋友介绍他日本出版教育研究所帮忙,不需要坐班。老板喜欢喝酒,酒后爱骂人,他去了,同事说“你是国际友人,老板不会骂你,你去和老板喝酒吧”,然后就溜了。他和老板逐渐成了忘年交。那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后经济繁荣,公司也最景气,“每天在酒馆喝完酒都打车回去。”后来经济不景气了,他们就买酒在办室里喝。

  他写日本大多从文化入手,“我天生不关心政治,你今天友好了,明天不友好,我跟你玩什么啊,所以我就写文化,文化不大变。”

  写的内容都是日本,有时候会有一点比较,但基本不牵涉中国。他觉得对日本的了解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结,不要非得出一些政治上的结论,“诸如日本好还是不好。”

  “我们之所以特别关注日本,就是因为有很多情结在里面,它被中国打败或者战胜过中国。这个角度应该让学者去研究,让政治家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再了解也不能给政策提供一个参考条件。”他也并不认同“旅日学者”这个称呼,“我写这些随笔,充其量算是旅日作家嘛,国内一些编辑乱扣帽子。”

  逍遥派

  李长声说自己在“文革”时就是逍遥派,“简直像元祖宅男。”当时学校罢课,他每天待在家中读书、写毛笔字、做古体诗,“不去外边,家里也比较放心,我父亲也不大关心政治,他也没参加造反。”那时他偏爱魏晋文学,“可能从中也得到些‘文革’时期逍遥的支持。”

  偶尔上街,看到武斗也不去围观。他从未跳过忠字舞,到现在不会唱《东方红》。采访中他先是自嘲“觉得没革命对不起毛主席,不合时代潮流”,随后又说觉得革命挺可笑的,至少在当时感觉很厌烦,虽然那时没清晰地认为“文革”是错误的,但“从天性上感觉那不好,所以也不会去追求,不去跟随”。“文革” 在他的经历中,并未像很多同代人讲述的那样残酷,“如果我来写‘文革’,会从逍遥派的角度来写。”

  知青下乡时,在他下乡的吉林敦化,知识青年分为读书派和不读书派,他是读书派,下乡前在学校的图书馆偷了很多书。“老百姓都挺烦我们的,因为我们读书派不干活。”生产队干一天活挣一天工分,早上集合时他们经常找借口不去,“一方面是因为想读书,还有一方面就是懒。”

  他觉得,工作这些年从来没辛苦过,“下乡的时候那么辛苦我不干活,也不辛苦。”随后在吉林延边当了两年兵,“属于边防兵,纪律不是很严格,又属于后勤部,也不用出操,也是一个吊儿郎当的地方。”

  东渡

  在李长声父亲年轻时,东北还是伪满洲国。他接触日本的起点是儿时翻看建筑师父亲的日语建筑教材,父亲见他感兴趣,就教他一些日语,那时候学会了《五十音图》,以及“吃饭”、“书”之类的简单词汇。

  真正深入学习日语是在转业后,那一年回到家乡,国内开始兴起环境保护热,他去了环境保护研究所。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把日语、文学和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翻译了水上勉的《大海獠牙》和西村京太郎的《污染海域》。“那时日语太差了,捧着字典翻译,好在西村京太郎的文字很简单。”

  随后,他被出版社看中,去了《日本文学》,工作几年后成为副主编。《日本文学》当时是中国惟一专门介绍日本文学的期刊。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开始重视对日本的研究和介绍,研究日本文学的人特别重视它,是他们不可多得的用武之地,杂志内容上就很兴旺。同时国内刚刚脱离书荒,杂志完全不用考虑销量,基本上印了就能赚钱。

  这期间,他开始真正接触日本文学,翻译进入中国的外国杂志。他最初接触杂志的时候还略微抵触,因为从小的政治教育就是“资本主义不好,日本属于资本主义”。但逐渐觉得有意思,当时对他刺激最大的是黄色小说和图片。例如,介绍黄色小说家的图片,他一手抓着裸女的乳房,一手执笔。对这些东西,他形容当时“不是‘闭眼吧’,而是瞪大了眼睛”。

  80年代末,国内杂志越来越多,《日本文学》传统的风格在文学商品化大潮中开始不景气。因为不肯刊登后门稿,他与主编产生矛盾,又恰逢出国潮,就顺势东渡日本。

  他很轻松地适应了日本文化。生鱼片,他在延边当兵捕鱼时也吃。睡榻榻米,发现原来他小时候在国内睡的就是日本人留下的榻榻米。惟一不足的是,“日本清酒没劲儿。”

  90年代初,《读书》杂志想介绍海外,主编沈昌文邀请李长声写日本,开设专栏“东瀛孤灯”。那时杂志上还有董鼎山的“纽约航迅”、吴岳添的“远眺巴黎”、赵一凡的“哈佛读书札记”。

  比起听别人的讲述,他更相信通过看书去了解的日本。“比如说在日本,别人让我讲京剧,我也基本没看过,只能凭耳濡目染说说。同样,在日本你问他们艺妓,说出来也是道听途说,大多数人从来就没招过妓,要花几个月酒钱呢。”虽然读书量极大,但他从不藏书,他觉得收藏完全是“为物所困”。有一次饭局,史航看中了他手里北野武赠送的书籍,他随即转送。

  写作查资料时,他通常要参照几本书,“可以坦然说,虽然有败笔,但每篇都不曾偷工减料,也绝不说时间有限什么的。未必有灼见,但在真知上是尽了力。”

  他被媒体称为“文化知日第一人”,但他自己也不怎么认同“知日”的说法。“所谓知日,就是知道日本、了解日本。关于日本,谁都能说上几句,都知日,程度有深浅而已。跟自己的结论不一样,就说人家不知日,这样很低级。”

  他认为历史上日本文化大多来自对中国边缘文化的改造,比如“物之哀,中国也有这种审美观点,但日本自然严酷,加深了它的哀感”。改造的来源是日本的中国移民和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去外国留学,你很难掌握最高端文化。所以日本接受中国文化,也恰恰由于他接受了在中国不被重视的文化,他拿过去就显得更像日本文化。”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明星光棍节秀恩爱拉仇恨:霍思燕夫妇搞怪扮丑(图)
下一篇:浙江一剧组马匹冲撞踩踏人群 致1人死11伤(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