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之孙,不了解二战
王勤平希望,能通过纪录片在中美两国的民众间建立某种联系,特别是中国人、美籍华人,还有他们的后代。
Steven Stilwell刚到中国来的时候,就是“斜视”这么个状态。一开始,他似乎还对中国有些隔膜,无法静下心来拍纪录片。王勤平推测,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另一方面,他非常珍惜自己爷爷的名声,怕把爷爷的事说坏了、说错了。
在第二天的拍摄中,王勤平曾为此特别与Steven Stilwell沟通,但当时,他们都未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Steven Stilwell对中国以及史迪威公路的理解需要时间,王勤平也需要时间去揣摩Steven Stilwell的心思。
王勤平后来和国内制片人讲,他理解Steven Stilwell的想法。王勤平举例:Steven Stilwell觉得以前中国讲的二战史有不客观的地方,有些看法。但随后,在滇西抗战纪念馆,他看到了青天白日旗,看到了蒋介石的照片,以及其他尊重历史的展览,觉得有些宽慰,思维才开始有些转变。
王勤平认为,这与美国的媒体有关。他们往往只报道“家门口”的事,对中国人以及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少关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美国普通民众对二战的真实状况不甚了解。史迪威带领美国与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而他的孙子却对这段历史都不甚了解,所以可以想象普通美国人在这方面的认知程度。
这,成了这部纪录片诞生的最大理由。鉴于现在中美日三国的微妙关系,王勤平认为:“是时候重温历史,让日本政府反省他们的政策了。我觉得如果普通美国人多能了解当年历史,以及日军犯下的罪行,可能会影响到美国政府的政策。作为一个电视人,我很想做这件事。”
当所有的镜头都在关注庙堂之上,王勤平希望能通过纪录片在中美两国的民众间建立某种联系,特别是中国人、美籍华人,还有他们的后代。
中国“望子成龙”的文化,促使美国的华裔中产生很多精英。但在王勤平眼中,这些人是“香蕉”——黄皮肤底下是白人式思维,对中国没认识、没感情。他想,但如果能“抓住”这些人,让他们能像老华侨那样关心中国,这能给中美之间关系作出很大贡献。
“海外领馆有这种呼声,国内也有,但没多大反响。”王勤平说。他还开玩笑:Steven Stilwell作为史迪威将军的后代,都没来过中国,这可能也表明国内的一些工作做得不好。说到这,王勤平笑声爽朗:“你说是不是?对中国抗战做过这么大贡献的将军的后裔,都没想想要请人家来中国看看,到中国、到云南走一走。”
他很激动,哭了几分钟
Steven Stilwell没想到,已经70年了,中国人还记得他的前辈。
来中国这一次,Steven Stilwell觉得非常吃惊。他发现所到之地,随处可见都是自己爷爷的照片、铜像,他在美国从未想到这一点。踏上这条以自己爷爷名字命名的公路,Steven Stilwell对中国的看法也在不断重构。
4月19日,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这是《踏足史迪威公路》摄制组到达中国的第6天。在王勤平的描述中,这天除了拍摄,还有一个主题——哭。
当时,Steven Stilwell接触到日军侵华的一些史实。尤其是慰安妇这件事,让他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人怎么能干出这样的事情?还有日军在中国制造的屠杀,他觉得“极不人道”。
看完展览,Steven Stilwell要在镜头面前回述。他说,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日军在中国的暴行,心中极为愤怒。他也了解到爷爷为什么会来中国,和中国军队一道对抗日军。
“他很激动,他哭了,哭了几分钟,几分钟他都说不出话来。”王勤平用低沉的声音讲述,有些哽咽。当时王勤平也哭,他给主摄像递纸巾——因为主摄像也在哭,那是个头发银白相间的男人,他盯着镜头,睁着眼睛,眼泪就掉下来了。
结束了在滇西抗战纪念馆的拍摄,摄制组来到不远处的国殇墓园。这里有一座史迪威将军的铜像,Steven Stilwell要给爷爷的铜像献花。途中,摄制组遇到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看到有外国人过来,这老人指着铜像和他们打招呼:“史迪威。”
“史迪威。”Steven Stilwell笑着回话,双方擦肩而过。王勤平觉得有意思,过去问老人是否知道史迪威将军的事。
“我知道啊,我今天就是专门来给他献花的。”老人回答。
“这个年轻人就是史迪威将军的孙子。”王勤平介绍。
老人愣了一下,走上前和Steven Stilwell说话。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