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19岁少年白马占堆靠采蜂蜜等赚钱供弟弟读书。
乐观的精神有爱的对话,让这对风餐露宿的养蜂人夫妇获得网友关注。
比起食物,人的故事更加抢镜。
再三推迟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在前晚裹挟着汹涌口水而来,吃货们早就在电视机前守候,不想擦口水的纸巾最后都用来擦了泪水——第一集《脚步》虽然端出了酥油蜂蜜、乐山豆花、蓝山裤带面、山东大煎饼、广东潮州春卷等美食,但美食却成了“配料”,做食物的人和故事才是“主菜”。这部美食纪录片也变成了“舌尖上的催泪弹”。
这样的改变引发不少争议:一部分铁粉仍然大赞,准备按图索骥展开美味血拼;一些网友则十分失望,认为《舌尖2》缺乏主线、故事凌乱。对此,第一集导演李勇表示:“我们在第二季加重了人物的故事和情感,这是第一季做得不够的地方。第一集的主题是‘脚步’,所以故事比较沉重。第二集就非常紧凑,很有电影的感觉。温暖是主线,但并不一定是催泪。”
作品观感
美食一闪而过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在“舌尖体”旁白中,《舌尖2》第一集《脚步》娓娓道来。
《脚步》的主题是“在路上”,讲述人们熟悉的“家乡味”,酥油蜂蜜、乐山嫩豆花、肉夹馍、望潮菌菇煲、清炖跳跳鱼、潮州春卷、鱼酱炖稻花鱼、萝卜饭……祖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在精致的构图下,以两分钟一组的速度迅速切换,几乎所有美食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一集就囊括了西藏、四川、陕西、山东、贵州、福建、浙江、广东等近10个省份的“家乡味”。导演试图跨越地域、跨越季节、跨越烹调方法,体现“人与食物迁徙流变”的主题,但稍显缺乏主旨,杂乱无序。
纸巾擦了泪水
第二季主创们仍苦心经营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但与第一季相比,食物这回成了配角,料理食物的人才是核心。美食家蔡澜在第二季开播前说:“这么大年纪,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样的东西最好吃,我总是说,妈妈做的菜最好吃。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喜欢吃什么地方的菜。”他在推荐《舌尖2》时不忘提醒观众准备纸巾,“擦擦眼泪,也擦擦口水”。
《脚步》中,西藏青年白马占堆为了给即将上大学的弟弟一份礼物,徒手爬上40米高的大树,采下美味的野生蜂巢;浙江爸爸杨世鲁因为女儿爱吃身长仅有5厘米、行动极为迅速的跳跳鱼,花好几年时间练就一门绝技——用5米长的钓竿、6米长的线,在十米开外迅速勾到肉眼难辨的跳跳鱼;贵州留守儿童李建英,爸爸妈妈在广东打工,每年农忙时节才会回来十几天,全家人一同做饭的场面既温暖又辛酸。
主创解读
“只拍50块钱以内的食物”
总导演陈晓卿在《舌尖2》开拍前对所有编导做了两个指示:第一是只拍50块钱以下的食物,第二是要求分集导演与拍摄对象“谈恋爱”,真正融入寻常百姓家,拍出活色生香、接地气的画面。导演组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微距拍摄设备也让第二季的画面更加精致,让观众有“舔屏幕”冲动。
《舌尖2》到底想传达什么主题?导演组是怎么发现那些藏在深山人不知的美味的?接下来的7集有什么看点?总导演陈晓卿、分集导演李勇一一作答。
记者:《舌尖2》为什么改日播为周播?
陈晓卿:根据央视评估部门的计算,周播更能体现这个片子的价值。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