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概进入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状况,乃至于写出来的所有的句子,你都觉得它们闪闪发光,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看了都很喜欢的理由。比如说这里面就说到,这个失忆失的很厉害的时候会怎么办?大家会忘记一个东西的名字。怎么样才能够让大家在忘记东西的名字的这种恐怖的威胁下还能正常生活呢?于是他们家里面,这个家族他们就想到一个,这个布恩迪亚家族的人就想到一个方法,就是拿这些纸,上面写着一些东西的名字,贴在那些东西的上头。
比如说桌子、椅子、钟、门、墙、床、平锅、奶牛、山羊、猪、母鸡、木梳、(海玉音对)、橡胶,这样子你就能够记住那些东西叫什么名字了。但是问题是,你就算记住这个名字,你仍然会记不起它的功用,于是他们又详加解释,比如说奶牛脖子后面挂的名牌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体现出马孔多居民与失忆做斗争的决心。这是奶牛,每天早晨都应该挤奶,可得牛奶。牛奶应煮沸后和咖啡混合,可得牛奶咖啡。就是这么搞下去,但是我们都知道,你再失忆下去,失忆到最后怎么样呢,就会终于连这些文字本身的意义你都忘记了。那又该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然后我们还在这书的后面还读到一场雨,这场雨下了4年有11个月。连绵不绝的雨,让所有的东西腐朽,让曾经称霸当地的美国来的橡胶公司被逼关厂撤离。到了最后雨水终于停下来的时候,看看这里面怎么形容。他说那些早在橡胶公司的风暴席卷之前就生活在马孔多的老住户,都坐在街头享受雨后初晴的阳光,他们皮肤上仍然残存着绿色的水藻,身上雨水留下的墙角霉味犹未散去。
想想看怎么会写到一些人,因为下雨过多,这个居民身上长出的绿色的水藻,这就像诗一样的写法。换了一个比较平庸的作家,就这句话,就够他写一个短篇出来了。看这本书最强烈的一个感觉,就是你觉得这位作者马尔克斯在写的时候,他简直在耗散自己的才华。因为里面那么密集的,那么多漂亮的充满华彩的段落,他就这儿用一回就算了,也不多加说明,也不多加补充。任何一个段落拆出来,本身就是很漂亮的一个短篇。所以这本书会给人一种错觉,什么错觉呢?就你总以为它应该更长才对。
但是真的你注意这本书,其实翻译出来也才300多页,并不是那么长。但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读的时候,都觉得它好像很长呢?并不是因为它特别的让你不耐烦,觉得看不下去。而是因为它太密集了,里面就是每一页都充满爆炸性的句子,从头到尾都贯穿一种高度紧张高度凝练的一种力量能量。但有趣的是这样的能量,由这本书的开头到结尾虽然贯穿,但是他要写这个镇跟这个镇上最大的家族的由盛转衰的过程,这个转换却又转换的十分自然,那么这个镇跟这个家族,到底有什么故事,我们明天继续跟大家接着说。
开卷八分钟-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四)
梁文道:在说到《百年孤独》这本小说,如果读过它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记住一些你永远没办法忘记的片断。比方说像在书里面各色人物死亡的方式,全镇有史以来最美丽的那个女人,她是怎么消失的呢?她是逐渐地飘在天上,慢慢地像天使一样消失在天空之中。又或者是一个儿子他死了之后,他的血是从他的伤口里面流出来,在地上形成一条直线行走,会绕着这个房子的墙角走,以免沾污了客厅当中的地毯,而最后流到他妈妈的房间,让他妈妈看到,“这是我儿子的血,他死了。”又或者是整个家族的大长老,这个老祖母乌苏拉她死之前的时候,她的身体越缩越小越缩越小,缩回到像婴儿一样小。又或者是这个家族最后一代传人,因为父母是乱伦,所以应验了传说中的诅咒,长着猪尾巴的这个小孩,他的死法是被蚂蚁掏空了他的身体,然后一路把他拖回蚁穴里面。这些片断都让人非常非常难忘。
但是尽管这么多难忘的片断,我想大部分人觉得最难以忘记的,甚至是很多作家看了这个部分就觉得我也要这么写小说的,就是它的开头: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的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这个开头写得太漂亮了。当年马尔克斯酝酿了十多年要写这本小说,最后终于动笔写的时候,他写下第一个句子。但是后来他就开始困惑,该怎么写下去,但是这个句子已经是个很漂亮的开头。“多年以后”后来成了很多作家常用的一个写法。而且是“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我们这个主角“布恩迪亚上校” ——他是用的一个特别复杂的文法上的形式——“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然后我们接着注意它的第二句里面,说到什么呢?说到“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始前巨蛋”。接下来下一句就是暗示,这个世界是新鲜诞生的,好像史前时代一样。“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要用手出指着它,来告诉别人你要讲的是什么。这个开头是个什么样的开头,这就是像个《圣经》般的开头,就是世界仿佛天地初开,连文字都还不够用的时代。
所以这本书也被人多人认为,是个拉丁美洲的《圣经》。事实上整个结构就有意识要模仿《圣经》的结构,从世界的创始开始,到世界的终结为止。比如说我们看看,他的最后一段,也是相当有名的结尾,就讲到兴盛了百年多的这个马孔多最终逐渐衰落,这个镇这个城市里面最大的家族,它的创始家族布恩迪亚到最后也凋败淋漓。终于到了最后,这个家族的最后一代人,在房间里面正在读着早在百多年前就写好的预言书,预言的这个镇跟这个家族的毁灭的时候,他说,“但没等最后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会再走出这个房间,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过去这个镜子是译成海市蜃楼,但现在其实用的一个更忠实原文的方法,把它译成是镜子搭满的城市——“将会在奥蕾莉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的一切,自永远到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了。”
这个《圣经》结构,它所容纳的这个故事,这几代人这个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它这个是拉美的《圣经》,甚至很多人认为是代表第三世界文学,第三世界社会的一个《圣经》。所以它里面的很多故事,我们似曾相识。比如说尤其在拉丁美洲,总会有这么一些人,一辈子其实就是个军人,就是个将军,是个最高军政领袖,但挂的军衔叫上校,就像利比亚的卡扎菲一样。总会有这么一些战争是很奇怪的,在什么自由派保守派之间发起冲突,打到最后没有人再知道是为什么。总是有些人在从事革命,但是到了最后也不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
然后我们还看到代表美国势力的这个水果公司,这个香蕉公司的意向太鲜明了,怎么样来到南美洲肆虐当地百姓,最后来酿成一场大屠杀。又像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里面这些军政府所做的大屠杀一样,这个屠杀死的几千人,把尸体毁尸灭迹之后,然后进一步连人民的记忆都要抹除。乃至于后来不用多久,这个国家就再也没有人知道,曾经发生过这么一场死难惨烈的大屠杀了。这一切都让人觉得那么那么的熟悉。
然后我们还看到,这个家族,它怎么样逐渐衰败的过程。那么这个家族的衰败,是一个很典型的,我们过去传统现在小说里面很常见,我们中国也都很熟悉,用一个家族的兴衰来讲一个时代的兴衰,这是大家都会用的一个写法,马尔克斯也是用了这么样的一个写法。只不过他在写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很特别的做法,就是他里面的人名是大量在重复。过去这本书的老译本,或者是其他的英语译本,我们常常看到,它会有个人物表,人名表,好帮助读者把里面的人名搞清楚。现在这个译本,按照马尔克斯自己最想要的那个方式,取消了人名表,所以大部分读者看得会觉得怎么这些人都搞乱了。事实上这个人名的故意的混杂重复,甚至某些时候的这种情节对应,从以前第一代的人,他们因为失忆症而忘记了家里面东西的名字。到后来那一代人,他们怎么样因为家里面的东西会不断跑来跑去,而要用绳索固定他们。这看起来有点不同,但是又是同一个主题的变种。在重复的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家族的历史,这个国家的历史,这个大地的历史,只是一个不断要重复的咒语跟预言。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