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明星娱乐

成娱乐头条 每一个“哥大女友”都像是一本书(图)

www.sinoca.com 2013-12-09  范海涛


林海音,2011-2013年就读于哥大教师学院,经济与教育专业。

  当“哥大女友”成为娱乐版面的头条遍布在大街小巷,一时间风靡社交媒体时,我眼前只是浮现出和我同时期在哥大学习的那些小女友们。真正的生活和娱乐一点儿不搭界,更跟浪漫不沾边。我和她们一起经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艰难战胜自我的过程。外面看风光无限,内心则惊涛骇浪。我想每一个在海外留学的人可能都有相似的心路。而在一所顶尖的“常青藤”摸爬滚打,都会经历一次又一次心理重建的过程。我们在这所学校收获了关于人生的很多。

  打破思维枷锁

  在哥大学习,就是不断打破思维枷锁的过程。当我们坐在教室里,就面临着用第二语言交流思想,用激烈的语言进行辩论的挑战。每个人都会经历破茧成蝶的痛苦,那种内心撕裂的感觉在深夜时感受得格外明显。

  包蓓蓓和我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她从北大毕业、在《纽约时报》工作一段时间后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读国际关系和新闻专业。尽管在国内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她整个人也像是永远充了满格电的能量棒,但对于哥大课堂带来的巨大冲击,她也感受颇深。

  我们两个曾坐在阿姆斯特丹大街的哥大小馆里讨论过什么样的课程打破过我们的思维枷锁。她说:“第一学期我在国际关系学院上课,有一门叫概念基础(Conceptual Foundations)的入门课特别难。这门课主要讲国际关系领域的三大派别: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阅读的材料非常多,都是很学术很理论的分析。课上是以辩论为主的讨论。其他学生的国际背景都很丰富,辩论起来有理有据。但一些辩论主题我完全不熟悉,譬如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和刚果作为前殖民地的变革教训等,我几乎完全插不上嘴。当时觉得非常沮丧,因为以前一直在学校里面非常顺利。后来反思,中国教育给我们思辨的空间太少,让自己自由发挥思考、辩论的余地太少。”

  包蓓蓓所说的这个场景即便对最优秀的中国留学生也不足为奇。在我的课堂上,我的同学K讨论卢旺达大屠杀,她专门去过卢旺达一年半,对那些屠杀幸存者进行过深入采访。因此讨论的深度远超同龄人。同窗S去过以色列学习一年,因此在谈到巴以关系时,会有很多真实场景描述。课堂上,老师会随便列举出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对于中国留学生只能说是陌生、异常。因此,强大的体能和耐心是跑完这场学业长跑的关键。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知识储备方面的短板,才能启动长时间学习的开关。

  包蓓蓓后来对我说,她后来适应了阅读量,也适应了激烈的辩论。在后来分析中国崛起与全球关系的时候,她负责构思辩论问题、引导全班讨论,而且能够比较舒服地用三派的观点理解不同国家、文化对中国的不同的态度、短期政策和长期策略。

  这种“空前绝后”的挑战,几乎每个哥大女生都可以告诉你很多故事。哥大教育系博士齐潇颖是我的另一个小友。她脸上最“蛊惑人心”的是一双笑眼。说起话来清脆且慢,仿佛天塌下来,世界也是美好的。对于僵化思维这个问题,她苦笑了一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一个拥有狭隘世界观的人。但在哥大的教育却让我常常反思,我对自己的认识对吗?我曾上过一堂课,课的内容很有意思,是讲殖民主义的。上课的形式更有意思,两个人一组,担任欧洲各国的大使,进行1884-1885年柏林会议的模拟——瓜分非洲,每组陈述自己瓜分的理由,可以动用所有方法,结盟、敲诈、勒索、战争威胁,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殖民过程中,欧洲国家对被殖民国家的掠夺。

  我们组担任法国的角色,重点是我拿到非洲地图之后就愣了,因为我根本不了解非洲,根本不知道非洲有哪些国家是法语国家,哪些曾是法语殖民地,根本不知道非洲的矿产在哪里,非洲的河流有哪些,非洲的重要港口有什么!甚至我还用一个词:非洲,来总结这54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学习外语这么多年,我关注的只有大洋彼岸的美国,只有我深感认同的中国,剩下的国度,其他文化,都可被列为其他。貌似我在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迎接一切,但实际上,我就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中心”。从此,我开始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巴基斯坦朋友,去以色列朋友家过节,跟韩国师姐一起开会。因为,我要时时提醒自己,在一个国际化的时代,我们只能学会以国际化的方式应对。”

  遇到神奇的人

  遇到神奇的人,几乎是在一所好大学能你最棒的好处。这也是在哥大学习过程中最让人感觉到有趣的经历。我经常和我的同学交谈,了解她们的过去也就了解了美国文化的诸多方面。

  我的另一个哥大女朋友丁晨洁,2012-2013年就读于哥大新闻学院,她在国内的《福布斯》中文版工作几年之后来到了哥大。和很多“哥大女友“一样,她说话的语速很快,有时候像把小机关枪。在她的班里,有一位来自中东的外科医生。

  她说:“在新闻学院的第二个学期,我有一门课上有个来自中东小国巴林的同学叫默罕默德。在来美国之前,他是当地一名全职外科实习医生和兼职电视台新闻主播。这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身份。从上午7点到下午5点,他穿白大褂,做手术,处理紧急病患。5点一过,他就要脱掉白大褂,换上西装领带,冲到电视台坐到主播台前,用另一个身份继续工作到深夜。每天如此往复,不能开任何小差,因为两个职业都对精准性都有至高的要求。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红线女去世前一周仍登台 儿子马鼎盛叹分多聚少
下一篇:女记者严寒中做直播 两“裸男”跳骑马舞抢镜(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